查看原文
其他

陈思诚花巨资拍的“十场梦”,为何这次票房失灵了?

从易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9-05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陈思诚自信满满的《解密》,并未在市场上获得预期中的反响。有观众吐槽,在《解密》身上看到的是《盗梦空间》《模仿游戏》《奥本海默》《美丽心灵》等的影子。其实不论天才的故事还是梦的解析,都不是某个导演的专利,光明正大地“致敬”,如果拍得好,或青出于蓝。但《解密》的问题在于,它似乎像一些经典电影,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终有点“四不像”,甚至找不到一个能直击观众的宣发点;陈思诚砸下重金拍摄的十场梦,固然美轮美奂,但作为观众,看到的更多是脱离现实的炫技,而不是对主题的深刻阐释。

文 | 从易

编辑|王海燕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四不像”

在票务平台上,如今很多电影海报都会用简单粗暴的超大字口号,提炼出电影的看点,吸引观众。

《解密》就有很多款这类海报,从口号可以看出电影试图主打的宣发点。有这么一张海报的大字写的是,“全家老少必看,更懂家和国”,体现电影的主旋律特征。

《解密》确实挺主旋律的,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代初,容金珍作为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在绝密情报机构701破译加密文件,为国家的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在701期间,容金珍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研究和破译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金珍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精神状态也出现问题,尤其是几年时间被“黑密”(电影中的一种情报加密系统)所困,精神濒临崩溃。

《解密》剧照

电影经还用容金珍与导师希伊斯的对比,传递出两种不同的家国观,展现了容金珍的无怨无悔。在希伊斯那里,国家就是家人朋友小桥流水,是为围绕个人的一切“小确幸”,不论国家经历什么,个人只要守护自己的幸福就好。而容金珍的家国观是“有国才有家”——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哪怕牺牲自我、牺牲小家,也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下的年轻观众并不反感主旋律,前提是,故事本身是自洽的。一个孤僻的、在情感上疏离的天才,如何对数学以外的宏大东西产生澎湃的感情,这需要扎实的叙事建构。但《解密》中,容金珍的家国情怀来自养父的教育,以及他在兵荒马乱的街头遇到中枪的青年,既单薄又程式化。

《解密》剧照
陈思诚显然并不满足于拍一个传统宣传式的主旋律,所以很大胆地在主旋律中加入各种时代的“异响”。比如那么良善的养父一家,却在政治风波中遭遇迫害;比如容金珍在701期间,因为工作的保密性需要,他面对的组织是“不近人情”的,个人的利益、情感和诉求,必须完全服从于命令……

所以,虽然口号式的宣传仍不时出现,但一部分受众仍然无法获得完整的家国情感宣泄体验,显然是无所适从的。而另一方面,这种“异响”本身又虎头蛇尾,尤其是将小说中容金珍的结局,从天才的崩溃,改成英雄油尽灯枯时的至死不悔,非常生硬。等于不同的人都想讨好,结果谁都没讨好。

《解密》剧照
主旋律没太走通,《解密》的海报还有别的口号,“中西方密码情报大战”。这打的是谍战牌。

以前我们所熟悉的谍战剧,主要是涉及情报收集,以潜伏/卧底为核心情节。《解密》比较新颖的设定是,它以情报的破解切入。按这个逻辑,《解密》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展示密码学原理、解码工具和技术手段,才能让观众感到信服。技术细节外,电影还需要关注解密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通过这些元素深化观众的情感共鸣,并探讨人性议题。

《解密》剧照
这一切,《解密》几乎是付之阙如。看电影之前,对解密的原理一窍不通的观众,看完电影仍然是一窍不通,因为容金珍的解密全靠梦境。这种违和感就像拍《潜伏》时,不是拍余则成步步惊心地与多方敌对势力周旋,而是拍他一直在做梦。

电影也呈现了容金珍的内心痛苦,依然是靠梦境折射,对中西对抗的大背景以及容金珍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缺乏具象化的情节铺垫,以至于他的痛苦有些“形而上”。《解密》的谍战片卖点也落空。

《解密》剧照
那么传记片呢?准确地说是“类传记片”。《解密》有一款群像海报,虽然没有大字体,但重要的主题句清晰可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就是解密的过程”。容金珍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解密》基本是按照传记的体例在解密容金珍,可以看作容金珍的“传记”。

同时,因为容金珍是虚构人物,跟基于真实人物的传记电影相比,《解密》更加自由。当然这是双刃剑,传记电影可以借助于真实人物的话题度和影响力,虚构人物就不具备这样的能量。但不论是传记还是“类传记”,观众通常都是对不平凡的人生感兴趣。

《解密》剧照
容金珍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天才,极致专注自己热爱的事业,在待人接物、情绪管理、情感关系上又存在超过常人的缺陷。容金珍既具备天才超凡的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和毅力,也有天才脆弱、情绪化和偏执的一面。

从《莫扎特传》《模仿游戏》到《奥本海默》,大导演热衷于拍摄天才,不仅仅是因为天才的两面性,而是天才在一个不被理解的年代里,他的崩溃与癫狂既有悲剧的崇高性,也构成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与针砭。

容金珍是一个带有脆弱与癫狂气质的天才,他有引人探究的欲望。可惜,《解密》中容金珍的脆弱和癫狂,被更多刻画为他内心的不够强大以及自我施压,时代反而隐身了。

比如小说中,笔记本的丢失是压垮容金珍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那个高压时代,没有什么比泄露真实的内心想法更可怕;但电影中,笔记本的丢失只是希伊斯攻击容金珍性格弱点的手段。当时代的张力关系不见,观众对于解密容金珍也就意兴阑珊。

除了主旋律、谍战和传记,《解密》还有特效。有一款海报的大字写的是,“十场梦境,颠覆想象:中国人自己的大片”,这让人想起隔壁《异人之下》的宣传口号“中国异能 视效爽片”。然而,《解密》中的十场梦境的特效在视觉上非常绚丽,文艺范十足,却几乎没有真正的对抗和打斗,很难进入下沉市场,反而“很好睡”。

至此,《解密》遗憾地成为“四不像”。观众说它像《奥本海默》或《盗梦空间》不见得是贬义词,哪怕像某一个都有看点和宣传点。偏偏《解密》什么元素都有一些,却连差强人意都做不到。

梦的脱节

十年导演生涯,陈思诚的“产品经理”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陈思诚担任监制的《误杀》系列,以及去年爆款的《消失的她》,在票房上全都大获成功,却又在口碑上表现平平。而《解密》则不一样,给人的感觉是要拍一部宏大的、深度的、文艺的、史诗的作品。

诚如电影宣传中反复提及的“十场梦境”,梦的确是《解密》的核心,解密实际上是“解梦”。《解密》用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拍摄了十场不同形态的梦,红色沙滩、静默巨物、金色芦苇、密码迷宫、神秘海象人、缠绕的输液管、坍塌的摩天轮、火车上的追杀、埃尼亚克围成的房间等等,可以直观感受到电影经费在疯狂燃烧,也能感受到陈思诚对电影是心怀诚意与热爱的。

《解密》剧照
问题在于:梦不只是梦,梦必须是容金珍内心世界的反映,必须给观众留下可以解析的空间;但电影中,绝大多数时候,梦是晦涩的、炫技的、华丽但空洞的、与现实严重脱节的。

比如梦中的芦苇,场面确实相当壮观,但它与容金珍的现实处境有怎样的对应?比如制作团队前后90天才拍摄了红色海滩的戏,很用心很努力,但为什么是沙滩,为什么是红色,与现实有何种必然的关联?并不是晦涩难懂、神秘莫测,就代表电影高深、有内涵,恰恰相反,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情节并不排斥清晰的表达。

又比如,电影后半部分围绕着容金珍破解紫密和黑密展开,虽然它们的破解原理截然不同,但梦境的表现手法上却非常相似,都是通过梦境来展现容金珍的惶惑、压力和恐惧,然后突然地,容金珍就找到了破解方式。梦境的重复、神秘、脱节,导致剧情显得冗长且缺乏变化,不仅观众容易疲劳,也破坏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解密》剧照

还有颇为致命的,虽然《解密》投入大量资源在视觉效果和场景设计上,但这些努力并未能有效地服务于叙事,反而导致文戏因为缺乏展开空间而显得生硬、单薄、粗糙。
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电影“四不像”的一大根源。拍主旋律,容金珍的家国情怀的建立可信度不足;拍谍战片,缺乏解密的门道揭秘,一切都在梦里;拍“传记片”,容金珍的爱情线、亲情线都颇为潦草,请来吴彦祖和俞飞鸿也只是工具人,小梅和容必瑜对容金珍都情不知所起;当视效大片看吧,梦境的云里雾里也让不少人昏昏欲睡……

《解密》剧照
《解密》让人看到了陈思诚的野心,但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它缺乏能够吸引观众的快节奏和刺激元素,而从深度和质量来看,它又缺乏靠口碑走长线的基础。或许,陈思诚导演对自己和作品,还是需要一些更准确的定位吧。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生活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