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探索上海科创十年:《口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式发行

李湛 口述历史 2024年09月13日 09:13

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合作组织编写的《口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了。这将成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份历史记载。

《口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里程碑画卷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此为上海擘画了“五个中心”的完整、准确、全面的发展战略布局。2023年11月底到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指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继续深化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五个中心”的发展再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吹响了雄伟的号角。上海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努力奋斗将满十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上海,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进一步明确了要求、鼓舞了信心、坚定了斗志。十年中,总书记多次视察上海都高度重视和关心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上海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正在逐步建立、探索发力、不断完善。

张江人工智能岛

漕河泾开发区

紫竹高新区

《口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一书,记载了50多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亲历者和实践者的充满奋斗激情的讲述,真切地反映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去十年的壮阔历程,犹如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的里程碑式画卷。这是一部口述史,是上海科创中心十年发展的阶段历史。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更重要的是,读史可以看见未来,使我们更加清晰上海科创中心未来的发展路径。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书中数篇上海相关部门领导的口述,讲述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要求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情景,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和我国发展全局、布局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高瞻远瞩。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上海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决心、努力和举措。书中讲到,上海如何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举全市之力,密集调研谋篇布局科创中心建设。让读者了解到,2014年上海确立一号课题,开展全市大调研,在此基础上市委于2015年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即“科创22条”),后续又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使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一开始就打下科学扎实的基础,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行。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节点、重要理念和重要探索。书中有著名大学校长、国家级科研机构领导、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领导的讲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科创中心打造“四梁八柱”、科创中心“规划图”变成“实景图”的过程。还有对科创中心人才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和重大科学设施建设等的生动讲述。

从这本书中可以感受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众多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心路历程。充分表达了奋斗是自豪的、奋斗是幸福的人生情怀。

进一步打造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

回望走过的路,眺望辽阔的远方。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十五五”规划时期也就要来临,应当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明确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我认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应当进一步形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催生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策源、全球科技资源聚集配置、高端人才聚集地、“五个中心”的赋能与协同等核心功能。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功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彰显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赛道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上海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汇聚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和人才,这些平台和中心成为推进前沿科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基地。上海对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旨在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其次,上海在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过程。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了新质生产力。此外,上海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通过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先进的科技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将中国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展示给全世界。



二是科技创新策源的功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打破西方对我国科技的“卡脖子”现象,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在这一过程中,上海明确聚焦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应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挑战和机遇。通过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与快速迭代,上海不仅重塑了工业体系,还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价值,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在“四个新”“四个第一”“两个一批”的指导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把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义。这不仅意味着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而且还需锚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开展前瞻性、体系化的科技创新布局。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旨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通过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协同为推进路径。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加快构筑新阶段上海创新发展的战略优势的根本动力。通过这些措施,上海不仅能够加快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全面升级,而且还能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的支撑。

夜间的李政道研究所

三是全球科技资源聚集配置的功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要借助“极化效应”实现如优质资本、关键资源、生产要素、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全球科技资源的集聚配置。首先,上海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布局,不仅强化了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还推动了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这一策略的实施,让上海在快速应对国内外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挑战的同时,有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重点领域,极大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建立更加开放和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不仅促进了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也显著加强了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和科创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优质资本支持,丰富了多元化融资渠道。同时,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吸引关键创新资源的磁石,提供先进的研究设施、企业孵化器和促进新技术商业化的发展平台。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世界级的交通网络、物流能力和通信技术,为高效的制造过程、研发活动和创新产品及服务的快速部署提供了支持。此外,上海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高科技领域表现出色,推动了尖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同时,上海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促进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孵化。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四是高端人才聚集地的功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要紧紧围绕高端人才聚集地这一核心功能定位,致力于打造一个全球性的科技人才高地。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海不仅加快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还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了与长三角地区的协作,提升了科技成果的传播利用效率。此外,上海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浦江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的作用,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成功吸引了世界级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2014浦江创新论坛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第二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主论坛  莫比乌斯论坛
科学会堂院士墙

五是“五个中心”的赋能与协同的功能。上海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协同推进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这“五个中心”相互赋能,以科创中心为引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体现了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上海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作为引擎,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还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新业态的形成。这一功能不仅强化了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城市发展。此外,这一功能让上海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国内外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展现了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功能的进一步形成,将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世界科技强国前列和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彭珊珊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7月26-28日)和第二期(8月16-18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开设线上课程,经初步考虑,拟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安排10讲,每周安排两次(周六和周日),每次时长大约2小时。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口述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