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秋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语文作文数学道德与法治
英语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
地理生物
历史育儿网校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一)腔肠动物

水螅的基本特征

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辐射对称定义

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题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


了解水螅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水母,海蜇,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

(二)扁形动物

1、涡虫

生活习性

涡虫生活在淡水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以水中小动物为食物

外部形态

(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体长一般1~1.5厘米;

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前端: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3)腹面 :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4)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2、猪带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

体长2-8m,700-1000个节片,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有小钩(2排,25-50个)。 人吃了未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后患病

3、华枝睾吸虫

由卵巢、精巢和子宫构成,生殖器官发达,营寄生生活

4、日本血吸虫

危害: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腹水、丧失劳动力,死亡 

寄生部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

中间宿主:钉螺 

感染状态:幼虫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本课小结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水螅的形态点

师:提出问题

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

4、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太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水螅的繁殖。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水螅的生殖方式,思考并得出。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水螅的生活世界。了解了水螅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水螅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腔肠动物。那你能从水螅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涡虫的形态点

师:提出问题

1、涡虫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3、涡虫怎样消化食物的?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太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自学其他扁形动物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扁形动物的生活世界。了解几种扁形动物的形态以及生活。那你能从他们身上总结一下扁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扁形动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同学积极主动思考能力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  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4.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三、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四、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五、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四、探究新知

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

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我发达的生殖器官


生活史:

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思考预防的方法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角质层。


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小结:

作业:必做

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点

师:提出问题

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太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

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线形动物。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通过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蛔虫的感染途径。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为如何预防奠定基础。


通过对预防方法的总结,渗透德育目标。要珍爱生命养成卫生好习惯。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五、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六、探究新知-----实验

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观察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 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蚯蚓的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考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常见的环节动物;

沙蚕和蛭(蚂蝗)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1)作为饵料

(2)医学药物

(3)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对人类有许多益处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取出活蚯蚓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蚯蚓的形态特点

师:提出问题

1、蚯蚓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2、怎样区别它的前后、左右和背腹?

师:提出问题

3、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师:提出问题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运动。

 

师:提出问题

触摸蚯蚓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触摸感觉体壁呼吸。


注意事项:

1、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自然环境中。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蚯蚓生活。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思考并得出。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其他环节动物。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总结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蚯蚓的运动特征。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重点突出,强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代表蛔虫

1、蛔虫的形态结构:

2、感染途径及预防措施: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细长,呈圆柱状②体表有角质层③有口有肛

二、环节动物:代表蚯蚓

二、蚯蚓的运动:肌肉与刚毛的配合蠕动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四、蚯蚓的呼吸:依靠能分泌的粘液、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五、其他环节动物:沙蚕和蛭

六、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呈圆筒形②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③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4)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5)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2)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3)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4)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3.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4.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5.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6.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识别常见的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缢蛏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

5、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教师: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见下)


重点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教师: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学生回答是“蜗牛”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填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

 

学生讨论填表格

 

学生认真总结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可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

举例

石鳖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一片/保护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作用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身体柔软身体柔软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斧足腹足腕足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一、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见下)

 

二、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蝗虫

(1)蝗虫的形态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

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

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增长而增长,当外骨骼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时,昆虫就会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这种现象叫做蜕皮。

昆虫需要定期的蜕皮,而且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是固定的,通常发育成成虫后就不再蜕皮了。

2、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


二、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蚊、蜱虫、螨  叮咬人并传播疾病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

学生:积极观察

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

教师: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

学生:完成P15表格

试找出以上动物的共同特征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上表中,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以蝗虫为例,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教师: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

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

2、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

3、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

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蝗虫是如何呼吸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触摸蝗虫身体,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学生:坚硬的

 

教师:学生观察的表格,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

学生:讨论总结


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

 

重点知识

教师重点强调



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加深印象

 

昆虫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节肢动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同学积极主动思考能力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举例

动物名称七星瓢虫蝗虫蜘蛛蜈蚣虾

体表是否较硬是是是是是

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是否有差别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有/是有/是无有/是有/是

有无翅有有无无无

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3对/是3对/是4对/是多对/是5对/是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一、昆虫------蝗虫

       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1、形态结构     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膀

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3、呼吸过程: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蜘蛛、蜈蚣、虾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四节  鱼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达标检测(略) 

 结束语: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两栖动物用小青蛙找妈妈的故事引课:讲解青蛙发育的过程:卵,蝌蚪,小青蛙,青蛙。


提示学生青蛙发育和生长以及繁殖的过程离不开水。


在讲解过程中提示两栖动物的特征:①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②经过变态发育(讲解变态发育)③成体生活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讲解青蛙的身体结构:

鼻孔,眼睛,鼓膜,前肢,后肢

提示前后肢的区别:

提问青蛙的运动方式:一起回忆小青蛙找妈妈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青蛙发育的过程。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


前肢短,后肢长

跳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为后面讲解爬行动物做铺垫。


引发思考

 

观察能力训练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其他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蟾蜍

蝾螈

大鲵


要求学生总结两栖动物的特征: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讲解原因,并提示两栖动物不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什么?


爬行动物的发育过程:卵(卵外有壳,能够提供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幼体直接用肺呼吸,所以肺发达不需要皮肤来辅助呼吸。

体表有坚硬的鳞片活甲,鳞片和甲的作用是什么呢?


介绍蜥蜴的生活方式:

1、观察图片中蜥蜴的身体结构,四肢短粗,提问学生蜥蜴的运动方式是?

2、卵外有壳有什么作用?


3、发达的肺有什么作用?


爬行动物的特征是?

 

学生总结:

①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②经过变态发育(讲解变态发育)③成体生活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回答:水对两栖动物的限制。


离开水的束缚从娃娃抓起

 

1、保护身体

2、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回答:爬行


回答:防止水分散失。


回答:能够活得足够的氧气,提供给身体利用。


回答: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扩展知识面


总结能力训练


发现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


总结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一、两栖动物

1、青蛙的发育过程

2、青蛙的结构

3、两栖动物的特征

八、教学反思:


 

第六节  鸟

 一、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三、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录像片;蝗虫的图片;

  学生:搜集描写鸟类的诗句;观察、调查当地常见鸟类并做记录;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  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

   

  、  探究: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昆虫

      

其他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图片,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观察各种鸟类飞行的录像片,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

4、  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鸟,描述它的生活习性。

1、  每位同学画出自己最熟悉的鸟的外形,推测它适于飞行的形态特点,实物投影,互相交流。

2、  折叠飞机扔向空中,感受形状的改变使纸飞想要克服的空气阻力减少,以此联想飞机的外形适于的特点。

3、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结论: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  观察几种昆虫的翅,思考:昆虫的翅与鸟的翼是不同的,但就飞行来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2、  观察蝗虫图片:身体分为几部分?体表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蝗虫运动器官是什么?长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同学间进行交流。

3、  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列举实例并认识到: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出示图片,播放录像片,创高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

   

1、  点拨、适时鼓励。

2、  提示学生由纸飞机联想到飞机的外形能减少空气的阴力。

   

3、  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巡视、组织小组间的计划交流、完善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1、  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昆虫的翅和鸟的翼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2、  出示蝗虫图片,提出探究的问题。

  

3、  出示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

  补充、强调: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六、板书设计

第六节 鸟

一、鸟的主要特征

1、身体呈流线型    

2、前肢变成翼和羽毛  

3、发达的胸肌   

 4、特殊的骨骼

二、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1、没有牙齿,用坚硬的喙取食  

2、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吸收快,不储存粪便

3、呼吸旺盛,有气囊,飞行时使用双重呼吸

三、鸟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七、课后反思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  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课前准备 

大屏幕投影、电脑、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和猪的关节、关节模式图及投影片。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言

  

  运动系统的组成


探究实验提纲:

1、  两手捏住鸡翅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让学生体验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2、  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

3、  观察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模拟制作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双眼,想像动物那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运动和行为。


观看一段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录像,欣赏并请学生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动物各种行为。

首先看老师给出的探究实验提纲,后在小组长带领下完成探究实验。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以后进行小组讨论:如果鸡翅只有肌肉或骨能不能运动?


各组派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 性更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一起探讨、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下确结论。

回忆、体验自己在做屈肘和伸肘时,骨肌肉、关节之间是如何配合完成这个动作的。

在老师启发下说出运动的产生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播放录像片段。

提出问题:请列举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和骨骼标本,并结合挂图和大屏幕来充分认识运动系统组成、各自作用及相互关系。

大屏幕展示人的屈肘、伸肘动作,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的产生主要是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

  

引导,分析。

  策略:引导设想

对于创意好的小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在课后做全校展示。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肌肉

二、关节的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软骨、关节窝

三、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骨骼肌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2、肌肉连接方式

 

七、教学反思: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课前准备 

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小组观察讨论。

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先天性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为:生来就有,由基因决定的行为

二、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得的行为。

 

七、教学反思: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群体生活的动物(狮子、斑马、大象、狒狒等)具有社会行为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雌蚁、雄蚁、工蚁、兵蚁。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

提问: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

讨论、表达交流: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质疑: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论结果。

  

    

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引导学生思考:分工的社会意义,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阅读教材产生疑问: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

  

一同观看图片找出等级。(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等听一段录音,猜猜这是谁?体验人类传递方式多样而高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引出其他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在防治虫害方面的举措。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讨论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污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总结、质疑,引出探究课题。

探究蚂蚁的行为:

提出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1、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2、如何识别群体成员;3、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4、蚂蚁最喜欢甜食吗?根据本组的兴趣确定探究主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

  

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探究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

(一星期时间)

(查阅资料,实验)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完善探究报告。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2、怎样难使现象明显;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给予肯定。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有组织    2、有分工   3、有等级

二、信息交流:

七、教学反思: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    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3、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     课前准备 

教师:CAI课件,动物生活的录像,有关滥捕乱杀动物 资料,使用杀虫剂对环境影响的资料。

学生:小生态瓶。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课题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3.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重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技能的结构分析

所用教具、仪器和媒体


导入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千里莺啼绿映红”这两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像杜甫和杜牧诗人所写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周围的生物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周围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师: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曾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有哪位同学知道《寂静的春天》是写什么内容的?

生:发言,表述《寂静的春天》的内容。

师:对。书中描述了由于杀虫剂破坏生态的缘故,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请同学们想象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动物在生物圈中真的很重要吗?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由诗和《寂静的春天》引出新课,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多媒体电脑、PPT课件。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看资料分析的第1题,并思考“专家为什么呼吁我们保护麻雀?”

看后先让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作一总结“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间接的保护了庄稼,因此有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麻雀,如果把麻雀都消灭掉了,那么农业害虫会大量增加,对人类更为不利,所以专家提出的保护麻雀的呼吁是正确的!”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44资料分析的第2题,并思考“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狼的数量的减少。


师:回答的很好。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狼的数量的减少。并用牧草、野兔和狼的食物链图解来进一步阐述。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45资料分析的第3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以上资料1、2、3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生:不能。……

师:先展示并解说一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图,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师生:共同得出答案“不能。因为每种动物在食物链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一旦被大量灭杀,就会发生食物链断链现象,生物之间的制约就会失控,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遭受无情的报复”。引出一个新概念“生态平衡”。

师:强调“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师生:通过图解阐述“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同学们可以举例说明吗?

生A:蜜蜂传播花粉

生B:蝴蝶传播花粉

......


师:大家说的都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动物是怎么样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播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果实”的视频。

师: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使它们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是当某种动物的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所以动物太多太少都不行,应保持适量。



先让学生看书和思考问题,并发表和交流意见,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或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图解和生动的视频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节小结小结: 

1.生态平衡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要点的掌握和记忆。

课堂练习PPT展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或做练习,对学生的作答给予评价和讲解习题。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七、教学反思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 

教师: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第二节     细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4、强化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永久细菌涂片。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 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荚膜、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

三、细菌的繁殖

(1)细菌菌数计算:原有菌数×2n

(2)细菌的休眠体

七、教学反思:




第三节     真菌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三节  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


 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


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真菌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二、真菌的结构:1、青霉的结构:孢子、直立菌丝、营养菌丝

 2、蘑菇的结构:菌盖、菌柄、菌丝

   三、   真菌的生殖:孢子繁殖


七:教学反思: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    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    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    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问: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烂”的结果。争相回答思考题,其他同学可补充。

观看大屏幕。然后讨论,并回答问题。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请小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对回答给予鼓励和提示。

2、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与动植物共生

  观看大屏幕。对细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感到震惊。列举自己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如扁桃体炎、脚癣等。积极思考,争相回答。

学生列举出利用细菌和真菌可生产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标本图片。对真菌、细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惊。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列举微生物农药如春雷霉素、庆丰霉素等。

认同“以菌治虫”的优点。

  

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初步理解“共生”。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组讨论回答思考题,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

提问:了解维生素B、K对人体有何益处?大屏幕展示细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图片,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 

引导思考:1、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

2、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列举)

提问?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

指导学生阅读“以菌治虫”。

  

讲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讲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导学思考“生物固氮”的优点?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提示维生纯洁B/K对人体有何益处。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细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  与动植物共生  

(1)地衣

    (2)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七、教学反思: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污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讲授新课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

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3、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细菌和环境保护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二、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三、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七、教学反思:


第五章 病毒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对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先请同学们看老师自己动手制作的红丝带。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学生回答,回答不出,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爱滋病预防的标志。)由此同学们联想到什么?

 生:有的说艾滋病。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生:议论,并回答,艾滋病病毒。

 师:回答对了,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病毒呢?

 生:非典、流感、肝炎、艾滋病、小儿麻痹症、狂犬病…… 

师:好,同学们举了这么多,老师举一个,大肠杆菌噬菌体。

师:病毒在我们周围是普遍存在的。同学们想不想了解病毒?

生:想。

师:那这节课就由我带大家揭开病毒神秘的面纱

 师:我们翻开课本72页,同学们阅读文中第二自然段,病毒的发现过程。

师:找到答俺的同学请举手。 

生:发现者是伊万诺夫斯基。

师:那么大家见到过病毒的真实面貌吗? 

师: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初期,以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他便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出汁液,然后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那剩下的滤液里面还有没有细菌? 

 生:没有。 

 师:那按照伊万诺夫斯基最初的设想,剩下的滤液里面没有细菌了,然后他用这个滤液再去感染正常的烟叶?那大家想一下,如果这种花叶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那么这个滤液还能不能使正常的烟叶得病? 

 生:不能。 

 师: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当他用滤液去感染正常的叶片时,正常的烟叶又被感染上这种病了?那这是为什么? 

 生:证明烟草花叶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那这种使烟草得病的物质比细菌大还是小呢? 

 生:同学们小组讨论,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说明病毒比细菌还小。

 师:因为病毒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滤过性病毒”。但人们还是没有看到病毒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 

 生:病毒太小了。 

 师:那病毒到底有多小呢?用实验室里的光学显微镜能否看到? 

生:不能。

师:病毒的单位是nm,通过换算得出(1nm=1/十亿米)。如果将1 nm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而病毒的大小在10~300 nm之间。 

师:那怎样能看到呢? 

生:用电子显微镜。

师:有了电子显微镜这一有力武器,人类逐渐认识了长期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病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73页病毒的形状。 

师:是不是病毒就这三种形状呢?不是的,常见的有这三种

生:球形,杆形,蝌蚪形。

师:淡然还有其他形状,如砖块形,子弹形

师:那病毒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小组细心观察,认真比较) 

师:(提示)我们前面学过植物体内有叶绿体可以光合作用,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体内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病毒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思考后回答,寄生

师:对。寄生是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物质和生活场所。一方有利,另一方受害。

师:我们按寄主不同可以把病毒分成几类呢

学生举手!

师:我就请同学们就我们在黑板上举的例子来看。

师:就开始黑板上的病毒分类。

师:看来小小的病毒,同样是个大千世界,不仅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还有细菌病毒(噬菌体)。 

 师:病毒的形状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它们的结构是否有相同之处呢?(学生看书73页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生:由学生总结出病毒一般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的。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病毒里面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那现在大家还能将病毒怎麽分类,你的依据是什麽? 

 生:DNA病毒和RNA病毒,依据的是他们内部遗传物质的不同。 

 师: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生: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还有细胞壁。 

 师:(进一步设疑)病毒有没有细胞的这种结构? 

 生: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师:病毒是如何对待它的恩人的? 

 生:讨论并回答。 

 师:看来老师的这些问题都没能难住同学们!的确像大家分析的那样,病毒是个地地道道的寄生者,虽然它不能单独繁殖,却能巧妙地“借腹怀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又去危害其他细胞。人类感染病毒以后,细胞、组织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可能很多同学都染上过流感,患流感后会有哪些症状呢? 

 生:纷纷交流自己的亲身体验。 

师:得了流感以后,人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呢? 

生:各出各的点子:打流感疫苗,注意保暖,多锻炼,少去人多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只要我们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病毒就没那么容易趁虚而入了。 千万别让流感病毒寄生在自己的身体里,不然它复制的新病毒就会从一个细胞里蜂拥而出,去进攻我的下一个细胞了。

师:病毒在生物体中有着如此威力,如果它离开活细胞会怎样?  

生:多种设想,各抒己见。 

 师:研究病毒的科学家也可能像大家这样猜想过。早在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从烟草提取的汁液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 

 生:明确病毒在生物体外就会变成结晶。质疑:什么是结晶? 

 师:结晶就是平时我们看到的像“食盐”那样的化学药品。纯净的病毒是一些形状漂亮的结晶,可以在瓶子里长期保存,它对生物体来说是否安全呢? 

生:分组讨论,争论不休。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病毒结晶是否有生命力”? 

 师:是的!病毒结晶虽然躺在瓶子里,毫无动静,但它始终得保持着生命力,非常顽强。 

 

师:在生态系统中,病毒是非常活跃的一员,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可以感染到所有生物,那么病毒会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造成那些危害呢?

 生:经讨论,分析,达成共识,进而关注病毒给动植物带来的危害。 

 师:地球上有许多动植物遭受病毒的折磨,全球化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化。禽流感就是一场不管国家和疆界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还有SARS,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师:我共同讨论一下,病毒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生: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有害的一面:能引起动植物患病。有利的一面,可以预防细菌性疾病,制作疫苗,进行基因上的研究。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病毒的相关知识以及病毒怎样导致疾病,和病毒有益的一些方面。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病毒,我们才能把由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能利用病毒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造福。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

1.伊万诺夫斯基

2,滤过性病毒

3,电子显微镜

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个体小    

2、常见形状:球形,杆形,蝌蚪形

3、生活方式;寄生

4、依寄生细胞不同分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5结构

 

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教学目标 

1、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    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重点和能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植物类群的挂图。

学生:小组为单位,去书店看看各种书籍是怎样摆放的。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生物分类的意义

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根据问题,认真思考,表述交流,对不同的观点,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达成共识,明白道理。

 

  创设情景:要想了解菜粉蝶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你将从下列几本书中选择哪一种?指导学生认真思考 ,发表观点。对存在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结论。

植物的分类

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 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找出共性,确定亲缘关系。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认真年,讨论交流,发表观点,尝试给这些植物进行分类。对存在的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根据问题,动脑思考,四人一组,尝试给这些植物进行分类。对存在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的方法。组织学生看书,进行观察与思考。质疑:你污知道植物有几大类群吗?请尝试着对这些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利用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植物,出示思考提纲:植物有几大类群?如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动物的分类

动物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细菌和真菌也要根据它污的特征来分类。

    

应用与实践

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认真看书,讨论交流,发表观点,尝试给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对存在的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根据问题,认真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对存在的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

    

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给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对比、反思,达成共识,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质疑:你们知道动物可以分为哪几类?怎样给它们进行分类?组织学生看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表述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动物,出示思考提纲:动物可分为几大类?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植物的分类

 

2、动物的分类

七、教学反思:

 


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从种到界各分类等级的名称。

  2.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划分分类等级的意义。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5.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6.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分类的单位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角色扮演“邮递员的经历”。

  2.教学器材:动物类群的图片。

  3.教学课件:CAI课件。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分类的依据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

界(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

 

界以下又分为:门、纲、目、科、属、种。每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这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所以,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

分类的意义

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


四人一组,根据游戏要求,将扑克牌进行分类。小组讨论,归纳分类的依据,发解分类的等级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相互交流,质疑答疑。对存在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明白生物分类的依据。

四人一组,根据提纲,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得出结论。

  

根据问题,看书思考,表述交流,相互补充,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

根据提纲,自主学习,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

 

根据问题,认真看书,思考分析,表述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创设情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学好生物学的最基本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做游戏。将一副扑克牌按照红色、黑色分开;按照桃花、梅花、方块、红心分开、然后,再按照红桃、黑桃等分开。



质疑:在游戏中,你发现分开后的扑克牌有什么特性?它们的分类等级一样吗?指导学生思考 、总结。对存在问题,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结论。

质疑:重量单位有克、公斤、吨;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那么,生物有没有分类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其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最重要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得出结论。

出示提纲,指导学生看书,分析思考 ,得出结论 。

 

质疑: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还是同界中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组织学生看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相关知识链接:人种

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过去全世界人种大致上分为3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有人还主张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来。在这些主要人种之间还有若干过渡人种,如介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有埃塞俄比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的有南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因素逐渐加强而自然选择因素逐渐削弱,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各人类集团间不断发生混杂,混杂现象越来越广泛,几乎扩展到了世界上每个角落,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纯种人种。

黄色人种

也称“蒙古人种”、“亚美人种”,包括东亚、北亚、中亚、北极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体质特徵:肤色呈黄色或白色;头发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内眥皱襞和门齿铲形的出现率较高;体毛和胡须稀疏。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美洲和北极地区。其形成地区,在东亚和中亚的干旱多雪地区和风沙较多的地带。在四大人种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蒙古人种的铲型齿特征来源于温带,有利于依靠植物(果实,叶茎等)为生。[1]

印度人种

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现率高,Rh阴性血型出现率低。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蒙古地理人种相似。

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Rh阴性血型出现率高,并有A2型血型的人,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其肤色浅、体毛浓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印第安人种

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蒙古人种,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但其肤色较蒙古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蒙古人种不同,如无B型及Rh阴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高。

蒙古地理人种在血型特征上是 B型血型出现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不稳定或偏高。

尼格罗人种

尼格罗地理人种从外形特征上有时可以划分为具典型特征的刚果人种和肤色微黄,身材矮细、具螺旋状丛生发的开普人种(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无明显差异。一般R0型血型出现率高,U-阴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见。血红蛋白异常。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澳大利亚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牙齿大、眉嵴高、下颌突出。B型血型出现率很低,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无异常血红蛋白,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与尼格罗人种相反。

大洋洲诸岛上的人种曾与澳洲人种共称澳洲大洋洲人种。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亚人种,但铲形门齿出现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现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亚人种与之关系更密切些。

密克罗尼西亚人种

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曾被认为可能是东南亚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和波利尼西亚人种的混血后裔。但其B型血型出现率稍高、N型较M型血型多、Duffy-阳性和Diego-阴性血型出现率很高。表明他们是独立的地理人种。

波利尼西亚人种

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肤色较浅、体毛少。B型血型出现率低、N型血型出现率较高,无Rh-阴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阳性血型出现率也不高。虽然面部特征近似蒙古人种;但肤色浅,波状发和浓密络腮胡?又与高加索人种近似。其血型与蒙古人种及高加索人种均有较大差异。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从种到界

1、最大的等级单位

2、最小的等级单位

3、尝试认识生物种类

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动物亚纲,人科,人属,人种。



七、课后反思: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    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    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

2、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材料。

学生:1、搜集生物类群方面的材料。

2、复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 

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生物种类多样性

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质疑,通过计算表中所列我国生物类群占世界的总百分比,认同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观看生物多样性的录像片,完成讨论题3并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交流、评价。

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

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二、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

  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系统的概念

 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分析案例并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能够得出产量提高主要原因是杂交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不同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是不同的。

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关系。

了解有关事例,产生民族自豪感 。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看书,讨论,回答。  

分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关系,明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在讨论基础上描述三者之间关系。每种生物的个体组成一个基因库。

通过一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讲述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

袁隆顾通过杂交水稻品咱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

   

列举事例:2001年某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小虎,眼睛是瞎的。

  

  

引导分析事例使学生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生动的遗传事例介绍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这家之一。

提问生态系统概念。

   

展示食物链、食物网的课件。

提出生态系统的类型问题,引导学生列举材料并与课本内容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组织引导,评价纠正。

讲解难点。

引导总结,评价纠正。使知识升华。

引导评价,达成共识。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七、课后反思: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    举例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    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    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5、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在行动上。

难点:  3、 组织好“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宣传片,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

2、将学生分为三组,推选代表,指导学生分组准备“角色扮演”的材料。

3、制作CAI课件。        学生:1、搜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资料。

2、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具体措施的有关资料。

3、收集“白头叶猴”的背景资料,选出代表,准备好辩论提纲。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2、我国生物多样性形势不容乐观观看宣传片,进行情感体验。观察图片和图表,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在教师引导下形成正确观点。

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 播放宣传片,创设情境。

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组织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教育。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其他措施 四人一组分析课本资料,重点选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讨论结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观察课本插图,四人一组合作,阅读课文并讨论。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阅读课本,进行补充。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资料,进行交流整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分析,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强调依法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角色扮演

辩论生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课堂小结分成三组,派代表分角色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参与发言并作出评价。  

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组织辩论、协商,进行评价,达成共识。

介绍潘教授和白头叶猴的真实故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及下载完整全册word试卷教案及PPT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