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高中全部学科课程预习汇总

高中化学思维导图(必修+选修)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微课+资料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微课+资料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学生电子课本下载

 

视频教学:


知识点:


1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注意:

(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


[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


说明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 

(2)符号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 Na中,Na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


(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数(n)

1

2

3

4

5

6

7

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能量高低

n值越大,电子离原子核越远,电子具有的能量越高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


(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


(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



2元素周期律


[原子序数]  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因测定的依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是最大的).


(3)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③还原性越强的金属元素原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的相互置换)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相互置换)


[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


A1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


[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

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


[原子序数为11—17号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3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


[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


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

周期(7个) 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


(2)某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3)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4)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


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大多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 族 ]  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


(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


①既含有短周期元素同时又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示.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ⅡA、ⅢA、ⅣA、VA、ⅥA、Ⅶ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2、13、14、15、16、17纵行).


②只含有短周期元素的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示.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ⅡB、ⅢB、ⅣB、VB、ⅥB、Ⅶ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1、12、3、4、5、6、7纵行).


③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Ⅷ族.


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8纵行).


(2)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列,包括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


(3)某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原子序数与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及族序数的奇偶关系]


(1)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奇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奇数个电子,处于奇数族.如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而其化合价有-1、+1、+3、+5、+7价,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元素位于第ⅦA族.


(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通常为偶数,原子的最外层有偶数个电子,处于偶数族.如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而其化合价有-2、+4、+6价,最外层有6个电子,硫元素位于第ⅥA族.


[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a.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②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难到易。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降低);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


③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下方的元素铯(Cs)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右上方的元素氟(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B、A1、Si、Ge、As、Sb、Te等),既具有某些金属的性质又具有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l ①在原子结构中,与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叫价电子.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即为价电子,但过渡金属元素的价电子还与其原子的次外层或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有关.


②对于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对于氢元素,负价为-1,正价为+1).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一种核素.也就是说,每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如H、H、C、C等各称为一种核素.

注意  核素有同种元素的核素(如H、H)和不同种元素的核素(如C、C1等).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说明  

(1)只有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才能互称同位素.即同位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而中子数一定不同,质量数也不同.


(2)由于一种元素往往有多种同位素,因此同位素的种数要多于元素的种数.


(3)同位素的特性:①物理性质不同(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4)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氕H(特例:该原子中不含中子)、氘H (或D)、氚H(或T).


(5)重要同位素的用途:H、H 为制造氢弹的材料;U为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燃料.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所占的原子百分比(摩尔分数)求出的平均值.


(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


设某元素有A、B、C三种同位素,其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MA、MB、MC……,它们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分别为a%、b%、c%,则: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A×a% + MB×b% + MC×c%+……


(2)要特别注意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这四个概念的辨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20世纪,随着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才发展为现在的形式.


(1)利用元素周期律,可预言未知元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


(2)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元素.例如,在周期表右上角寻找制造新品种农药的元素;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等.


(3)元素周期律从自然科学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教案:

◆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理解。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本节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学习。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一、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二、推进新课

[自主学习]“要点导航”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而呈周期性变化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1.实验:(1)请一个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再请一个学生前来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填表

现象

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气泡出现,煮沸后溶液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 + 2H2O = Mg(OH)2+ H2

(2)请一个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再请一个学生前来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填表


Mg

Al

现象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烫手,反应很剧烈。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烫手,反应剧烈。

化学方程式

Mg + 2HCl = MgCl2+ H2

2Al+ 6HCl = 2AlCl+ 3H2


2.讨论:

(1)Na、Mg、Al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

Na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在水面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Mg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无明显现象。

(2)Mg、Al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

(3)比较Na、Mg、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注意]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常把“产生无色气体”回答成“产生氢气”;“与Mg反应在常温下现象不明显”常易错答为“Mg与冷水不反应”。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正。


Na

Mg

Al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

与冷水反应:Na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在水面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与酸反应极为剧烈。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反应迅速,放出氢气;与酸反应剧烈,放出氢气。

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无明显现象;与酸反应剧烈,放出氢气。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OH

(强碱)

Mg(OH)2

(中强碱)

Al(OH)3

(两性氢氧化物)

(4)分析讨论

结论:      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减弱

3.阅读 :

性质

Si

P

S

Cl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须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比H2SO4更强的酸

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述]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原子的和外电字排布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半径               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见“学海导航”

(重点)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若aXm+b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B C )

A.b=a-n+m                 B.b=a-n-m

C.离子半径Xm+<Yn+                 D.原子半径X<Y

2.含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两种微粒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D  )

A.它们可能是同位素           B.可能是不同的分子

C.可能是不同的离子            D.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3.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B.非金属活泼性:Y<X<Z

C.原子半径:X>Y>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Y=(X+Z)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又通过事实,我们得出了元素周期律,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作业布置   见“学海导航”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 元素周期律

从Na        C1          从左         右         (1)定义:

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减弱,       (2)实质:核外电子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课件:


练习: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