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颓废派,黑人颓废派

伦·金斯堡的《嚎叫》里第二句诗提到,“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西卜斯特是音译,原文是哪个词呢?就是Hipster,就是黑人“颓废派”。


20世纪20、30年代,是黑人“颓废派”出现的年代。“颓废派”这个说法,这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过。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而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文学和艺术领域的知识分子们,有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又无力于改变它,所以产生了苦闷不安的颓废情绪,于是在80年代,以奥斯卡·王尔德为首,展开了唯美主义运动;90年代波及整个欧洲,是为颓废派运动,典型如波德莱尔。



(奥斯卡·王尔德)


其风格和旨趣是什么呢?与自然相悖,为艺术而艺术,耽于描写极端的阴暗心理与变态行为,以或怪诞丑恶,或乏力厌倦的意味,反抗传统道德和社会观念。简单来说,是以精致的笔调,刻画精致的病态,以自赋的文艺的笔,反文艺。


现在再看,是必然,历史都是这样过来的。社会太丑恶太黑暗,进步地反,激进;社会太正确太僵化,以退为进地反,曲线救国。文学对于纠正的挑剔,从不满足。


不过黑人“颓废派”,又指的是什么呢?更简单,相对于白人清教主义的“颓废”。


白人清教主义是信仰宗教,是压抑欲望,是遵守秩序和规则,在个人则是清苦的洁身自好和勤俭自制,这是主流文化。黑人文化相对而言是亚文化,非主流,相背而行,而且黑人也受不了清教主义。黑人追求什么呢?自由、享乐主义、纵欲,而且沉迷毒品——恰好是后来“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指引,六十年代嬉皮士们的人生信条。


那当时的美国社会,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黑人社会,怎样一副景象?不得不说历史上著名的黑人迁徙运动。


“黑人移民运动”,指的是1916年至1929年间,美国南部黑人为寻求就业机会,提高政治地位,大规模向北部工业城市迁徙的运动。国内对此研究不多,材料缺乏,姑且照本宣科地谈谈。


简单来说就是移民,原因却要复杂一些,主要因为南方农业的持续萧条,同时受一战影响,来美欧洲移民的数量急剧减少,北部五大湖工业区和西海岸新兴的工业城市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于是大量黑人劳动力开始向北部城市地区迁徙。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才停止,黑人在此过程中逐渐在美国各个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层,为后来民权运动也创造了条件。


至于为什么扯上民权运动,在此要提一提更不为人熟知的“加维运动”和更为人熟知的三K党。


“加维运动”是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先声,由黑人马库斯·加维领导,恰巧肇始于1916年。其口号,是“回到非洲”,即主张在非洲建立黑人治理的国家——显然,其依托的根基乃两个世纪以前的“黑奴贸易”所造成的种族分离和迫害,精神源流在于回归,而披覆其上又暗含其中的,是声张和暗指黑人在历经欧洲殖民、美国奴役和种族歧视之后的正当地位和权益。之所以涉及两种层面的诉求,也是黑人处于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弱势地位所决定的。


同时与之伴生的,是史称“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纽约哈莱姆区,这个黑人聚居区除了以犯罪、毒品、街头冲突闻名,但在另一个维度,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纽约苏荷区乃至格林威治村,均受其影响。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哈莱姆区)


20世纪30年代,爵士乐和摇摆舞风靡全美国,在那之后,一批最优秀的黑人艺术家齐聚哈莱姆,戏剧、文学、音乐、艺术,直接的文化爆炸,同时,其作品和观念融入了社会学层面上的黑人民族主义意识,要求黑人的自尊与独立人格。


综观,既是黑人文化的进步,也是种族融合迈出的一步。但之所以最终沉寂,则是因为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黑人文化中心论的论调也因过于激进而沦为空想。另外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几乎给一切文化按下了停滞健。


至于三K党,也有许多可说。三K党只有一个主旨:白人至上。由此可以想见对于黑人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三K党也是官方定性的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恐怖组织)。早期三K党成形于南北战争之后,反对种族平等,抵制黑人解放,施压、攻击、破坏,后来被尤利西斯·格兰特强制取缔。1915年,新三K党成立,施暴、袭击、杀害,势力遍及全美甚至是加拿大,同时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后期不仅残杀黑人,还攻击西班牙人、犹太人和亚裔族群,30年代之后,逐渐式微,但在当今美国依然暗流涌动。



(三K党密仪)


当时在这样的恐怖氛围之下,既没有政治地位,亦无经济实力,更罔论社会影响力的黑人群体,面对三K党,该是怎样心惊胆战。这种时时刻刻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劫难,是对黑人可付诸行动的人身威胁,也是精神上的恐怖主义。找不到出口。


由此一层层剖析,哈莱姆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文化上造成了一定的声势,“加维运动”则在政治和种族地位方面给予了黑人一份愿景,但与此同时,种族歧视一直存在,黑人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没有改变,更甚的,是三K党这样的崇拜白人至上主义的团体的威胁和攻击。就是在这些运动和时间的交替发生和发展中,规模浩大的“黑人移民运动”,最终触及了黑人在经济地位谋求上的痛点,政治地位争取中的焦点,进而导致了文化复兴层面上的拐点。


得出一个观点:文化,从来不是文化私有的事。要理清千头万绪,要能够追根溯源。


在“黑人移民运动”过程中,带有农民气息且自身文化和阶级较低的黑人,无奈只能跻身于城市贫民窟,而白人既是社会正统,理所当然地高人一等。传统的南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适应北方工业化的社会进程也是诱因之一,那时的黑人,不太懂技术,也没有能力学习技术。文化差异当然也是弥不平的坎坷,那时美国南北战争虽已结束半个世纪之久,但割裂的,不仅仅是经济制度而已,《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南方比在北方畅销得多。最后结合之前所述的一系列运动,致使本就由来已久的黑人与白人之间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的二元结构的鸿沟愈来愈深,种族矛盾激化,而且白人的正统文化还施行霸权压制。


必然的,黑人“颓废派”文化,逐渐在这样的歧视和非难中形成。


讲到这里想到中国。在中国,乡愿不成,最终会导致民粹,窝里斗,也内耗。20世纪30年代同时期的民国,一大批人乐此不疲。知识分子整体待在空中楼阁,借外来的主义做自己的梦,下层百姓和民间文化,没几个人提。结果是自己给自己造了断层,自己人和自己人之间形成了鸿沟。


不得已,在某种程度上,与大洋彼岸的人和事,在背道而驰的角度上,相映成趣。要知道,毛主席可是在1963年和1968年两次声援过黑人民权斗争的。


——前面已经说到过,黑人“颓废派”的特点,即是享乐主义、沉迷毒品、着迷于爵士乐、渴望性爱的欢娱,全是反白人清教主义。但因美国文化本身的特点,终究只能走上底层阶级反抗的道路,载体则是旁支的、小范围的次文化,与19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艺术的、文学的“颓废派”运动,大异其趣,并不在相当的层面上。


这是回溯到美国文化的特性来强调说明的一点。


既然黑人“颓废派”因自身的局限而难成波及全美国的文化气候,那后继者在又哪里呢?


答案显而易见:他们在路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