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典藏|井陉调查手记

桑宇红 语宝 2021-12-26

2016年3月18日,霾。午后,我们搭上了开往井陉县天长镇的6033号列车。一路上,我们睁大好奇的双眼,仔细观察着车窗外匆匆逝去的风景,希望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我们期盼已久的天长镇。在我们正讨论着远处山坡上的羊和眼前绿油油的麦田时,时光列车穿过了几个山洞,没过多久,我们就从21世纪穿越到了千年以前,到达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出了井南火车站,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樊大爷家。樊大爷是之前联系好的发音合作人,这次我们来到天长镇,就是为了记录以樊大爷为代表的井陉方言,并采集这里特有的民俗。我们出站后沿着公路一直往前走,向西过了大石桥,再走不远,就看到有座城门,一半已经塌陷,城门上长满荒草,看似很古老的样子。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街道,街的两旁几乎全都是古老的建筑,风化已久的石墙,雕有兽头的屋瓦,破旧不堪的宅门,还有古道边的老树,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古人一般。顾不得长时间驻足赏景,我们边走边打听,想赶快找到樊大爷。最后,我们找到了井陉二中,这里是我们相约会面的地点,离樊大爷家很近。通过电话之后,我们终于和樊大爷见了面。

10-1◆城内

大爷领我们去他家,一路上坡,向左拐进一个窄巷,便是了。院子不算大,但墙壁上镶了粉红色的瓷砖,院内有几棵植株和一只小狗,干净整洁而又温馨。天色将晚,我们在家中歇息了一会儿,打算去找旅馆,但大爷说附近没有旅馆,主动留我们住在他家,我们真的很不好意思,可是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再加上盛情难却,便留了下来。晚上,我们和大爷一家共享了丰盛的晚餐,他们待我们如家人一般,这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饭后,我们与樊大爷聊了很久,边聊边录音。大爷跟我们讲了这里的大体情况:这儿以前叫宋古城,我们进城来看到的城门是东门(这仅剩一半的城门,是大跃进时的作品),东门外叫东关,大石桥那边是北关(由于刚来,还不熟悉这里的发音,我们把北关听成了白玉关,哈哈,还好大爷特别有耐心,减慢语速让我们尽可能都听懂),火车站附近为南关。这大石桥,又叫逸仙桥,逸仙是孙中山先生的号,所以它便不同于普通的大桥了。据说,是当年孙中山坐火车到山西视察,在这里停车,接见了井陉地方官员和当地知名士绅,于是大家就将此桥命名为逸仙桥了。这是桥的得名,它的特别之处不止于此呢,这座桥为连拱形式,并且全部用青石砌成,两侧的石望柱顶端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等,我们还数了一下,一共114只,当年它可是与北京的卢沟桥齐名呢。除了这些,我们还从大爷口中了解到这里民风朴实,大多数人家的青壮年在外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百姓过着平淡而安逸的生活。本地的特产不多,大爷说,有黑枣和柿桃儿(即柿饼子),不过据我们了解,还有井陉的煎饼和缸炉烧饼。最后,大爷问了我们这几天的行程安排后,就为我们收拾出一间干净的小屋,供我们休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家人的淳朴和热情。

调查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真的很美好,晚安,天长镇。

 

2016年3月19日,昨晚睡得特别香甜。农村一到夜晚,关了灯,屋子里便特别黑,甚至都没有一丝的月光洒落进来。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当地特色建筑的照片。为了不给樊大爷家里添麻烦,我们起了个大早出去吃饭,顺便转一转,照照街边可以照到的景象。但不幸的是,好大的雾霾,照出来的照片实在是不太美观。

吃完早饭回到樊大爷家里,大爷便带着我们转城内村比较有特色的建筑,还走访了几户保留着旧时家具的人家。王家大院、霍都府、孔庙、城隍庙、戏楼甚至当年日伪时期留下来的炮楼我们全走遍了。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偏僻的地方,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大家院落,建筑装饰都十分讲究。不过因为当地的这些建筑都还没有开发,所以若没有当地人带我们参观,我们基本什么都不能了解,甚至连进也无法进入。

下午大爷带我们去蔡家巷的一些人家照了比较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古董家具。住在里面的大娘告诉我们,当年还有一个剧组来他家取景拍戏。蔡家巷里面的住房,不仅从外观上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而且室内也保留着以前的风格,将室内外分为两间的隔扇门,仿佛一下子带我们走回了从前,让我们见到了不同现在的生活。正对门口的条几,以及条几上的瓷瓶子,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些,我竟会有些感动,感觉自己能亲眼见到这些真的非常幸运。

10-2◆崔家峪

2016年4月9日,这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去井陉测鱼镇。最初听到这个词,好奇不已。后来才得知是个地名,当地人读“测”为[tsɛ24],又一次的方言调查之旅即将开启。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们向着井陉最南端的最美乡村出发(这是后来才得知的,2016年3月时,测鱼被评为井陉县最美乡村)!在路上,我满满的好奇与兴奋却被颠簸的公路和蜿蜒的山路“折磨”得所剩无几。虽然以前也走过盘山路,但每次都提心吊胆,即使紧紧抓着座位的靠背,我的身体还是随着车子左摇右晃。看着车窗外远处的山坡还好,可要是一不小心往山崖下瞥一眼,心就立刻提到嗓子眼儿。过了苍岩山,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低头一看,是一条小溪在山崖间流过,清澈见底,真有一种冲下去洗洗脚丫儿的冲动。好久未见这般清冽的流水了!再往前走,便看到山下的溪水都汇入了一个小湖中,湖水清且浅,周围还有大片的空地和堤坝,看上去更像个小水库。不一会儿,客车停靠在路边,我们的目的地——测鱼镇崔家峪村到了。

下了车,提前联系好的大娘,就在不远处迎着我们,带我们去她的家里。走进这个村落,我们发现,这里的房屋建筑全像是石块垒成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这里悠久沧桑的历史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在这一户户的红色石墙间,还穿插着雪白的花树,后来才得知,这是梨树,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果真如雪一样纯白,好美。在石墙间有条狭窄的过道,是用石板铺成的,走过几段石板路,拐几个弯,就到了大娘家。

家门口上面挂着个木质牌匾,写着“为民立功”,我想这定是一户有故事的人家。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下面拴着只大黑狗,汪汪地叫着,还有一只小猫咪,温柔的在院里散步。家中还有陈大爷(大娘的老伴儿)和爷爷(大爷的老父亲)。见面后,我们便与大爷再次说明我们的来意,并商量如何寻找发音人的事情。大爷也正为这件事发愁,因为村中合适的人选并不多。他帮我们联系着,大娘带我们到村口,村里老人们都喜欢在村口的石头上坐着聊天晒太阳。我们也参与其中,询问大家是否有时间,能否帮我们录音等等。但大多数人都不愿被外人打破原有生活的宁静,我们只好另想办法。后来,大爷帮我们找到了发音人,都是住在附近的,其中一位就是他的邻居。但由于他们白天都很忙,正是播种时节,地里有很多农活要做,于是我们就决定晚上录音。

由于我们到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午了,大娘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午饭和房间,我们吃完饭后就先休息了。下午起床后,体能恢复到百分百,这时爷爷说带我们出去走走,我们满口答应。这天下午,我们玩的开心极了,来时的疲惫和险峻的山路早已被我们抛到脑后,仅沉醉于眼前鲜艳的油菜花和银波粼粼的水库中。爷爷先带我们来到当地的小学,校门上写着毛主席等字样,估计建校时间不短了,里面还有一棵大槐树,可惜的是周末门关着,我们进不去。之后我们遇到了一位正要去地里的老伯,我们便随他去了田地,拍摄了他种豆角的全过程。当老伯扛起锄头挑起担,融入这诗意的田园景象时,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陶潜的那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奔波于井陉的这段日子,我想,我最受益的并非方言方面,而是淳朴民俗和田园风光使我感受到“复得返自然”的喜悦。我笨拙的笔墨难以描绘出它让我感受到的美,好在当时拍了许多照片,田地后面的油菜花,被我们拍得欢快地在风中摇曳。油菜地再往前走就是来时路过的那个水库了。爷爷说,现在是春天,水很少,等到夏天时,水会涨得很高,到时候这一片空地都会被水淹没的。这浅浅的湖水,在夕阳的照射下,泛起银色的涟漪,美得让人心醉。我们在岸边驻足久久,不愿离开。

天色将晚,我们还有任务,不得不提前回去做做准备了。回去的路上,爷爷还给我俩挖了野蒜,带我们看了核桃树,告诉我们当地“喜鹊”和“麻雀”的不同叫法……

晚饭过后,我们正式开始录音。对照着词汇表,我一边询问一边记录。这位大爷很配合,我们聊得很开心,连陈大爷和爷爷也一起进屋来帮我们想,由此我觉得这份词汇调查得非常充分,而且还联想到许多词表以外的词。比如说词表上有膝盖一词,我们就能联想到腿上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好多词汇。这一晚,我了解到许多当地词:阳盘儿(太阳)、玉茭(玉米)、扁食(饺子)、毛(头发)、老娘(外祖母)等等。后来,小伙伴屋里的发音人叔叔也过来录词汇,他说录音系戴着个大耳机太难受,结果这位叔叔就把自己的老婆叫去录音系了,哈哈,真有意思。第一天我们录到很晚,十一点了才结束。

第二天我们的任务快完成了,就显得轻松许多。录音结束后,我们又出去走了走,下午和咪咪(陈大爷家的猫)上房玩了好一会儿(咪咪的功夫真是深藏不漏,它可以在院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间自由穿梭),晚上在屋顶看星星……一想到要离开,真有些舍不得。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苹果树和梨树,走前,我从地上拾起几片掉落的梨花花瓣,想带回去做个美丽的梨花书签留作纪念。第三天清晨,我们坐上了开往微水的公交车(当地对客车的叫法),临走,大娘还一人塞给我们一小兜柿桃。

再见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2016年10月16日,今天的目的地是威州镇的北平望村。之前联系了当村的杨海朝书记帮我们选几个合适的发音人。到了那,书记十分配合,不同年龄段的老大爷选了有十几个。我们几个人分配好了任务,让大爷挨个地人的发音,想选取最合适的发音人。之后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作为我们的候选发音人。

午饭过后,书记领着我们三个人去当地的饭店吃了一顿饭,调查这么多次,这么隆重的待遇还是头一次,我们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了。在饭桌上,我们认识了杨新海老师,杨老师是当地的一名小学老师,待人十分热情,慢慢地熟识之后,才知道杨老师是地方表演“梅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杨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他们组织村里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的事情,他们自发组织当地村民进行文艺表演,还到省里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好几个奖项,每个人没有回报,还自掏腰包花了上万元,说着其中一个大爷特别心酸,眼睛一直红红的,克制泪水没有流出来。其实,像他们这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有很多,他们是偏远地方的小人物,他们的坚持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能够看见。即便如此,但他们依旧坚持了三十多年。

下午的时候,因为发音人有很多音发得不够准确,我们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找村民核对,没想到过往的村民男女老少,聚了有七八个人,围着给我们发音。那种感觉,如果没有亲身体会,真的不会懂有多温暖,多美好。

晚上发音人怕我们路上危险,便找了车给我们送回学校,明星和冷桃很开心地说:下乡也没那么苦嘛!”

真的感谢这些朴实、乐观、热情并愿意为民俗文化奉献的人们。下乡真的很苦,但唯有这些积极乐观的农民可以让我们苦中有乐吧。

10-3◆北平望

2017年2月7号,农历正月十一,是威州镇北平望村过会的日子。一大早,杨爱朝书记就找车来家中接我。山路坑坑洼洼,我们历经两个小时终于到达北平望村。一到村口,就感受到村民们扑面而来的热情,也被这个村庄浓厚的春节氛围感染。听杨书记说,他的爱人早晨四点钟就起来开始撒糕,为的是以他们当地最具特色的饭食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上午杨书记带我们观看了村中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讲述了北平望村的悠久历史,介绍了当地春节期间的庆祝方式。中午,杨书记的家人为我们准备了不同口味的饺子以及新鲜出炉的年糕。下午两点,村口的小广场聚集了十里八乡赶来观看表演的村民。杨海新老师组织的花会表演正式开始,其中舞龙表演气势雄浑、军鼓演奏震耳欲聋、武术表演刚强有力、现代舞蹈激情飞扬,最后压轴出场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梅花落表演。北平望的“梅花落”起源于六百年前明太祖洪武年间。剧中主要是以祝氏家族为题材,刻画了祝员外家中的妻子、女儿、佣人以及两个浪荡儿子沿街乞讨的悲惨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状况。这个古老的表演艺术之所以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出于忆苦思甜、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初衷,另一方面是其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表演艺术。花会结束已是下午六点钟,我们不得不告别这些情绪高涨的村民。在回家的途中,我的脑海里依然闪现着村民朴实的笑脸,感慨自己有幸见识到这古老的表演艺术,也坚定了自己宣传井陉古老文化的决心。

 10-4◆桃林坪

由于春节期间会有许多节日活动,所以一放寒假就留心这个事情,不然录不下来就要再等一年了。后来获得一张井陉庙会节目单,得知正月十五井陉桃林坪过庙会,于是一大早天蒙蒙亮就独自驱车前往。桃林坪是我学生许慧敏的老家,心想有她做内应一切都好办。

还没进村就远远听到敲锣打鼓,人声鼎沸。刚一进村看到表演队伍已经集结在村口,早就集结了众多的跟我一样的“摄影爱好者”还有记者。因为怕漏掉录像拍照,所以也顾不上找学生,就赶紧挎上相机找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拍照角度站好。

因为自己是城市长大的,所以从来没见过农村过庙会,更没见过当街表演“拉花”和“社火”。早就听说过井陉拉花和桃林坪社火,但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却并不知道。桃林坪社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什么是“社火”我也不懂。所以今天看到这阵势我格外的好奇和激动。

表演队伍很快就开始行进了,走在最前面的是仪仗队,又叫军鼓队,都是本村妇女上阵都穿的是红色制服,英姿飒爽。后面紧跟着是拉花队伍,拉花队伍由四组八人组成,角色一律穿着清代平民服饰,在腰部系上一条彩色褡包或彩绸。一男一女对跳,男的拿伞,女的拿扇,边走边扭,眉目传情,互相关爱。只见舞蹈姿态屈、仰、俯、撇,舞蹈动作与平时所见秧歌大不相同,有拧腰、晃肩、转腿、碾足,舞蹈韵律刚劲有力。再往后就是抬皇纲,也有四组,队伍中表演人员都是衙役装扮,每两人抬着一盘皇纲,演员边走边颠动纲箱,使得箱环有节奏地拍击纲箱,发出“啪啪”的声响。押纲官则扬鞭舞蹈,穿梭在纲箱间,查验贡品。再随后就是一队“大花脸”,看着就跟唱京剧武生的打扮,有红脸、黑脸、白脸、花脸,每人手中拿着一样武器,他们边跑边打斗,棍棒声、刀剑声此起彼伏。我这才看明白,原来社火队是保护皇纲队的,以防有人“劫皇纲”。

我看到蜂拥而至的摄影爱好者们随着队伍紧跑,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山村的庙会表演会吸引来如此多的观众。相比之下城市过年太过冷清,太过无趣了,能在过节期间来到这个小山村享受这种视听大餐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井陉真是个有文化的地方,越是走进井陉越是有这个感觉。

快到正午,庙会结束,我谢绝学生的挽留,赶紧返程,因为正月十五是我的生日,我还要中午赶回家中跟家人一起过元宵节、过生日。别开生面的四十七岁!

 

2017年4月3日,今天上午的主要任务是拍摄清明节的上坟活动。根据当地的规矩,上坟一定要赶在中午前完成。(但井陉不同乡镇的时间也不很一致。)所以天长镇的很多人家都赶在接近中午的时候去上坟。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们就打算趁着这空闲时间抓紧再多了解一些方言问题。为了能更全面的了解井陉方言的大概,蔡志义老大爷帮着我们联系了井陉二中的校长,找了几个家在井陉不同乡镇的高中生。我们拿出之前整理好的调查资料,开始调查。

 10-5◆城内

临近中午,蔡大爷带着我们往山上走,路上遇到了一家人,正好要去上坟。在蔡大爷的沟通下,他们同意我们去拍摄。墓地在山上,所以,我们要走好长一段山路。一到清明,井陉家家户户的子孙都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回来给逝者上坟,烧纸。并且上坟的步骤很多,讲究也很多。也许,这些就是他们对逝者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吧。

到了墓地,为了能够更清楚的拍到烧纸和家人磕头的画面,我们不得不站在两坟之间的位置拍摄,因为两个坟都要烧纸,再加上一阵阵的风吹来,烧过的纸屑飘得我们身上、脸上到处都是,身后面刚烧过纸还未燃尽的小火堆,烤得我们脸也是火辣辣的。为了能使画面更清楚,我们不得不克服困难坚持拍摄,但一切都还顺利。         

拍过上坟,我们和蔡大爷告别,便去了距离天长镇并不远的于家石头村。这个地方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机会去。一路上很是兴奋。但开车的路上,兴奋的心情,因为颠簸的道路而大打折扣。由于这条路正是山西通往井陉拉煤炭的大车必须要走的道路,所以经过不断的碾压,道路总是坑坑洼洼的。

到了石头村,我们找到了一处农家院简单地吃过了午饭,便开始工作了。刚刚走到村委会,村委会的房子就使我们眼前一亮。一长排的砖房子,中间是凸起的三角顶。顶下面写着五个红色的大字“人民公社好”,字上方正中央的位置缀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这使我们兴奋,仿佛把我们拉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而我们置身其中。这种房子,除了在电视上,还真没亲眼见过呢,石头村竟然完好的将它保留了下来。

走进石头村,不管是道路、住房还是供奉神灵的庙、阁,全部都是由石头筑成。我们走近了一户人家,这家院子不很大,院子里种满了绿色植物,地面是由大块石头铺成的,房子是由灰色石头建成,窗框、门框都刷成了绿色,门上贴有红色的对联,在一侧墙上还立着一个木梯子,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干净而温馨。之后,我们又去了于家村的展览馆,去补拍一些我们平时很难拍到的照片,知道了于谦曾来过此地,他的那首“石灰吟”,就是经过此地时,见到石匠凿石时,有感而发所作。是啊,笨重的山石,经过石匠们的开凿,使它们变得如此精巧,细致。我们佩服的不只有古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他们对生活的那份坚持和热爱。之后,我们遇到了一位十分热心的大姐,并找她大致了解了下石头村方言的基本情况。

临近傍晚,我们告别了这个远离闹市的石头村。

 

2017年核核园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安排:正月十五、十六晚上打树花,转黄河,十五上午扇令官,十七是花会,十八下午在舞台上演节目。

既然正月十六核桃园晚上有打树花,约上历史系搞井陉古村落研究的谷更有老师一同驾车前往。到了核桃园大约五点半,核桃园村距离山西地界仅有五华里。井陉古驿道核桃园段与山西辖地旧关村接壤,实为咽喉要塞之地,扼晋冀交通之要冲。当年古驿道就从村中东西两座古阁下穿过,贯穿燕晋。

行驶在307国道上,方知307国道就是在原来古驿道的位置,这是原来从平原通往山西陕西的必经之地,现在行驶在国道上的多是来往的山西拉煤的大货车,行驶在路上显得又笨又重,慢慢腾腾,偶尔有辆拉货少的,就会从我们车边呼啸而过,我的小polo车显得那么势单力薄。

到了核桃园已经下午五点半,刚一进村就碰到有村民告知:去大队部吃饭,那里管饭。我和谷老师面面相觑,这里还是公社制度,时兴吃大锅饭吗?心想:我们来到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了。

到了大队部一看,院子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但见院内摆着七八张方桌,围坐在方桌旁的一看又都是扛着照相机、摄像机的。哈,我又冒充摄影爱好者了。

等我们坐下,就有农民端着一屉八碗卤面放到我们面前,大冷的天,进村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大刀面这是何等的幸事。面很劲道,卤汤很香。我和谷老师赞不绝口。

夜深人静,我们经人引领来到村后后山上,打树花就在这里举行,我们看到有五六个老农正在熬铁水,“打树花”是先把铁水打在树枝上,通过树枝的拦挡使铁水溅射到四周。这样打出的树花不仅范围大,而且五颜六色形状美观,犹如天女散花。一树树的火花不停地喷射飞溅,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据说核桃园的打树花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我站在远处空旷的耕地看着一树树炸开的犹如烟花般绚丽的树花,感叹不已,原来只以为张家口蔚县有这绝活,没想到就在离石家庄几十公里之外的核桃园就能看到。井陉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让我们走进井陉去探究吧。

 

这一年多,伴随着一次次的走进井陉,我越发感觉井陉就是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碧玉。可能是处在太行山区的缘故,也可能是古驿道从中穿过的缘故,这里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比如七狮村还保留着很多土窑洞,到现在人们还住着这些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古窑洞。并且在村子的前山上居然还有一个钟乳石溶洞性质的山洞,壁上雕塑着上尊大小不等的形态各异的佛像,当地人称千佛洞。千佛洞口前有棵上千年的古黄连树。我出洞口时不知如何碰到蜂窝,被一群马蜂围追堵截,穿着长袖衣衫居然被他们连蛰三处,红肿难捱。我心想:可能这就是为了让我打下个井陉的烙印吧。

从天长镇出来,我看到有个板桥乡,于是就顺路而下,接着往南开就进了一个羊肠马路,似乎只能走一辆车,我误打误撞就来到了梁家。这是个躲在深山出僻静的小山村,我刚到就遇瓢泼大雨,山里的雨很调皮,下了一会儿就突然停了。我正不知所以东张西望,这时一位中年村民走上前来说,你是来旅游的?我领你转转吧。我大喜,怎么总遇贵人相助。

他说表面看你什么也看不出,但是你不知道我们这里实际有很多好看的东西。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村内鸟鸣楼、画楼、垂花院、关帝庙、梁氏祠堂、鹦垴拳陈列室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无不透露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不时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别的倒也作罢,值得一提的是鸟鸣楼,双手击掌、院落自鸣鸟声的神奇院落,如果自己不到此处是无论如何不敢相信的。鸟鸣楼,具体而言,应该是鸟鸣院,东西两个跨院,坐北朝南。据资料说,鸟鸣楼院叫“后府”,大门口有拴马石、上马石,五级台阶石门墩,黑漆大门带过庭。是座四合院,分为主院、前院、东院,主上房和配房都是双层建筑。院内方石铺地,干净整齐,房顶的猫头筒瓦、五脊六兽保存完好,门窗上的雕花十分精美,显得玲珑剔透。站在鸟鸣楼拦马墙俯瞰梁家村,村里地势是北高南低,民居依坡就势而建,整个古村以鸟鸣楼为最高点,呈扇形扩散。“后府”的出名,不是因为它的宏伟气派,而是因为后来人们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人靠拦马墙,面向院中央,双手一击掌,吱吱鸟鸣响”,只要有人站在这主上房的屋顶面朝院中央击掌,便会传回“吱吱”类似鸟鸣的清脆声音。我们上顶后趴在拦马墙上,双手从拦马墙上伸出去击掌,一阵清脆类似鸟叫的声音便传了过来,的确令人称奇。据说中国大剧院的专家曾专程来到这里考察,探究这种声效效果的奥秘。一个小小的县城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井陉调查并非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去割髭岭村就让我领略了住在深山里农民生活的不易。此村因为语音与井陉其他地方很不同,所以我们前去特地调查。6公里左右的割髭岭坡道从东岭底村开始逐渐上升,弯急路烂的重车使水泥路面变成沙子石子填满路旁的排水沟、大车多扬尘严重有时车速一快就看不见路,路况差行车速很慢。我们来到发音人家时恰逢发音人家属身体不适,感觉晕眩,吃过药也还是持续高血压。我们担心病人严重会发生脑溢血,强烈建议他们去医院看病,发音人很无奈地说,我们这里无论到县城还是到石家庄市里都不近,路也很难走,无论去哪里都需要半天时间,等我们到医院,人家也就下班了。

割髭岭村尽管现在归属井陉县,据说历史上曾经多次变更,曾经井元两属,也许正因此这里成了一个三不管地带,哪里都不出钱修路。这路上都是被大货车轧出的大坑,几乎看不到一块平坦的路,路上几乎见不到私家车,偶尔见解放牌大货车勇敢无畏地勇往直前从我的小Polo身边疾驰而过,随之我们眼前一片厚厚的扬尘,久久不能散去,片刻什么也看不见了。这真是传说中的那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最高境界。到了那种大坑连续出现地带,我曾经都绝望到开不回去的境地。

不幸中的万幸,多亏我出行前有先见之明,我请了一名历史系的男老师陪同我们前来,所以当路况恶劣时有他不时下车导引,我们才终于走出这个坑洼之地,即便这样我可怜的小Polo的底牌也是多次被碰,同学们戏称调查结束后老师就该换“宝马”了。此行调查惊心动魄,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扫一扫购买“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敬请期待其他卷次上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