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濒危语言志|广西钟山董家垌土话调查笔记

邓玉荣 语宝 2021-12-26

钟山地处广西东部偏北,在古代是中原地区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钟山县历史文化相当丰富,其历史文化古迹遗存之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县一级建制中是少有的。钟山有多种汉语方言土话,语言文化丰富多彩,与语言有关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瑶族门唻歌,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董家垌山歌等

我对钟山方言的调查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00年和2005年,先后写了《钟山方言音系》和《钟山方言研究》。限于当时的水平和条件,当年的这两项研究成果相当粗糙。面对丰富多彩的钟山语言资源,一直有对钟山土话进一步深入记录研究的想法。进入新世纪以来,钟山县的各种土话已经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中,我更强烈的感到应尽快对钟山的土话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和研究。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我有幸得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的立项,终于有机会对钟山的土话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选择了最有特点的董家垌土话作为这次语保项目的调查点。钟山县教育局对语保工作非常支持,2012年广西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建设工作,全区各县分批开展,工作布置下来,还没有轮到钟山县,但钟山县就做好了寻找发音合作人的准备工作,甚至寻找发音合作人的广告初稿都设计好了。现在广西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管理,董家垌土话调查研究作为语保重点项目,其运作方式与一般项目不一样,寻找发音合作人不用经过政府部门,由项目主持人直接寻找发音合作人。但我们还是找到了县教育局主管语委办工作的董土长副局长、县语委办董老师,请他们帮助找发音合作人,他们热情地给予了帮助。2015年4月,我们通过教育局从董家垌的回龙和石龙寻找发音合作人,回龙镇语文辅导员董文述老师帮助找发音合作人,经多方寻访面试对比,最终定下了董标富老师为方言老男发音人,董前忠老师为方言青男发音人,董瑞兰老师为青女发音人。董家垌距县城有十多公里,主要发音合作人退休后已经在县城定居,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前要走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驾车也就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在乡下的发音合作人出来县城也非常方便,因而我们的调查工作大部分可以在县城进行。方言老男和青男定下来后,我们就开始了纸本的调查工作。但方言老女发音人还没有找到,各方寻找,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我们只好边开始方言老男的调查边寻找方言老女。董家垌山歌用董家垌土话传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钟山县城和董家垌经常有山歌对唱活动,为了了解董家垌山歌,我们已经专门采访过董家垌山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回龙镇东寨村的蒋世福先生。为了解钟山的历史文化与语言文化,我们先后拜访了县文化馆的钟毓佑先生,县文物管理所的陈晓林先生。一天我们项目组成员来到县城广场上,看到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正在广场边的大树底下对唱山歌。歌声在广场上空飘荡,你来我往,歌手们的歌声发自内心,没有纸本没有提示,纯为天籁。其中一位老年妇女尤其活跃,我们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方言老女吗,我们悄悄地把这位歌手叫到旁边,一问,她正好是董家垌回龙镇朝东行政村人,做方言老女兼文化调查人再合适不过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以说,方言老女是从广场上随手“拣”来的,也是最合适的。在后续的文化调查中,她从自身的婚嫁经历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董家垌的婚俗材料。2015年底,在项目组成员刘宗艳、李林欣的配合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调查手册要求的1000个单字、1200条词语、50条句子及文化调查的纸本调查与音像摄录工作。这只是第一阶段的工作。更艰苦的工作在于语言志的编写,这是项目的重点与难点。虽然1998年,我就开始了对钟山汉语方言的调查,先后调查过县内6个土话点。这次只记录董家垌的土话,但要深挖一个点的材料,写出志书并超越此前的成果也并不容易。为此,我在这几年的时间内前后十几次自驾车到钟山进行调查,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住就是十几天。由于主要发音合作人董标富老师已经定居县城,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方便,调查工作也常在县城进行的。但远离了调查点董家垌,就少了对调查点的许多感性的认知。为了对董家垌的风土人情加深了解,这几年我自驾车寻访了不少董家垌的村庄,石龙镇的松桂村、回龙镇的泉岭村等村庄更是去了四五次以上。行走乡间,下田头,趁集市,入寺庙,访农庄,在村里访问老人,到董家垌藉同事家中“惯节”,感受他们的节庆文化,录取人们自然交谈的口头语料。这几年包括请到宾馆里摄录,先后录了十多个小时的口头语料,并对其中一部分做了转写,从中撷取词汇和语法例句,语法一章中不少例句就是从转写的语料中选取的。为了找到民俗文化词与“佛子大哥”对应的实物,不断地向村中老人打听寻找相关实物,但社会在进步,移风易俗,这种旧风俗的完整遗物已经很难找到了。可以说,本书词汇与语料是从众多的合作人里收集来的,陈有温先生是董家垌龙福行政村鸟塘村人,早年中师毕业后,长期在董家垌生活工作,对钟山特别是董家垌的语言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退休前在县师范工作,参与过钟山县民间文学三集成《钟山县故事集》《钟山县歌谣集》《钟山县谚语集》的编写工作。其夫人亦为董家垌人,家庭语言为董家垌土话,是非常理想的发音合作人。十多年前做钟山方言调查时,他就是董家垌点的发音合作人,这次语保工作开始时他年事已高,已经不适合做发音合作人了,但作为文化调查合作人还是合适的。年近80的陈老师知道我们要把董家垌话作为语言志来写,非常热情来为我们录制他所熟悉的董家垌语言文化语料,本书不少语言文化语料是他提供的,非常遗憾的是陈老师已经于2017年底驾鹤西去,未能看到本书的出版,再也看不到听不到我们给他录的音视频,但他对家乡文化的那份热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他留下的家乡语言文化的音像也将永存。市文化局退休干部李琼永先生是董家垌人,是钟山通,他著的散文集《雁叫秋风》,字里行间饱含了对家乡董家垌的厚重之情,是本课题重要的参考资料。钟山县政协潘绍作先生对本土文化有专门的研究,他们提供了部分词汇语料,并对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县政府办公室虞颂平先生提供了虞姓族谱,贺州灵峰律师事务所董军先生提供了董姓族谱,松桂村村干部提供了潘姓族谱,贺州学院退休教师骆永标提供了骆姓族谱,县文化馆钟毓佑先生提供了钟姓族谱,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少的方便。钟山一中董蕊文老师、董进佳老师,钟山县政府退休干部董伟武也提供了部分语料。贺州学院廖祖平老师、董治安老师,贺州家庄工作室廖家庄老师提供了部分照片。特别使我们项目组感动的是,在县迎宾馆录音像期间,我们虽然对宾馆房间进行了密封布置,但还是抵挡不了县城市场里突如其来的高音喇叭广告叫卖声,多亏了县政府办公室的胡林先生与县公安局的邓强先生从中协调,叫停了高音喇叭,才使录音得以顺利进行。本项目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归功于张振兴先生的教导和扶持,2000年我得到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进修学习的机会,师从张先生做广西东部的汉语方言调查,《钟山方言音系》是习作之一,经张先生指导修改,在《方言》上发表,事隔近二十年,续写钟山董家垌土话书稿,张先生又亲自帮助修改订正,可以说是缘分,更是先生长期的关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覃远雄教授、中山大学庄初升教授也曾到钟山指导项目帮助听音辨音,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 对各位师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题图来源:百度图片

延伸阅读


中国濒危语言志|甘肃文县白马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甘肃肃南西部裕固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甘肃东乡唐汪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广东电白旧时正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浙江江山廿八都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安徽祁门军话调查笔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