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第一、保研浙大,她的人生电路图“电力满满”

广州大学 2024-07-12



心中电路,笔下图纸

创新科研,奋斗不止

她是不囿于常规思维的“理科学霸”

荣获国家奖学金

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成功保研浙江大学

她就是广州大学2022-2023学年

“十佳学生”称号获得者

张妤婷



张妤婷,中共党员,我校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201班学生。


连续三年学业成绩、综合测评均位列专业第一,获校级荣誉称号10余项。大学期间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参与省级重点“大创”项目1项。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各级奖项20余项,志愿服务时长超260小时。现已推免至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型的选手。”在采访声音发出的另一头,张妤婷顿了顿,接着说,“但是一旦有了可以成长的机会,就必须先抓住它,接着投入时间和精力做好它。”


曾经,她是那个在答辩台下紧张得手足无措的女孩,内向、腼腆。而在勇敢地打破了自我设限的藩篱之后,现在的张妤婷面对着众多的科研、赛事、活动,已然侃侃而谈、应对自如。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学习科研‘两手抓’会忙不过来,但我觉得,这两者就像我们专业术语里面所说的‘串联’关系。”


高考填志愿那阵子,经过深思熟虑,张妤婷郑重地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她说,“我要学通信工程,尽早地实现个人的独立。”得到父母的支持后,张妤婷如愿被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录取,开启了四年本科学习生涯。


勇攀高峰的征途上,除了热爱和自律,还需要一份突破舒适圈的勇气。初入大学时,张妤婷便开启了挑战模式。


许多专业原理搞不懂、很多知识点理不清,刚启程的学习之路似乎并不容易。为了消除这种不可忽视的阻力,张妤婷在大一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预习复习,一有问题就找老师和同学提问,同时通过B站、CSDN等课外网站学习和实践。日复一日的坚持之下,她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专业基础知识越拉越扎实。


C语言、高数、信号与系统,一门又一门的课程被张妤婷学懂学透,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张妤婷的学习愈发得心应手,成绩也慢慢得到了提高,大一结束后获得了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张妤婷决定在电路领域深入研究。经过激烈的选拔和考核,她成功加入了曾衍瀚老师的实验室。“努力向实验室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学习,一定可以做出点像样的成绩来。”


为了跟上实验室的进度,作为科研小白,张妤婷大一整个暑假都在狂补模电知识。到大二上学期,之前的“宿舍-饭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又多了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安排。“一旦找到了专业乐趣,面对繁杂的数据、多次的验证也兴味盎然。”从阅读大量的论文文献巩固研究基础、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创新、验证电路性能到论文撰写,忍痛割爱、推倒重来是家常便饭,但张妤婷甘之如饴。


这样的生活更为枯燥也更为紧张,张妤婷直言进入大二、大三,专业课学习任务加重,竞赛与科研活动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确实有的时候会感到压力很大,有一种“不得不被推着成长”的感觉。但在老师、师兄师姐和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下,张妤婷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实验室的这段时间里,张妤婷参加了许多项科研和竞赛项目,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随着一张张奖状和荣誉证书而来的,是张妤婷越来越开朗的个性、越来越抗压的能力。






如果说张妤婷自己的不断奋斗,使得她的“电流”十分强大,那么她的同伴便是“电压”,对她的支持与鼓励也至关重要。


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张妤婷在进入实验室的初始阶段,常常通过大量阅读论文文献来弥补自身的认知短板。当实验室的其他师兄师姐给她安排实验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吃力,觉得好难、不可能”,幸运的是,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总是施以援手、热心肠地帮助。在这样的支撑和陪伴下,张妤婷逐渐学会了从阅读到总结论文的科学问题和方法,尝试推导和复现,直至发现电路研究中的不足,并专注于改进。科研之路上,张妤婷深刻体会到成功无捷径,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同伴的温暖支撑都是关键,缺一不可。


张妤婷对于实验室的印象,除了严谨、创新等词汇,还有一个是“温暖”。对于张妤婷来说,实验室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老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老师经常和我们一起线下讨论问题,小伙伴们都很积极地参与,我们有时会直接反驳老师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实验室的日常(左一为张妤婷)


很多听起来炫酷和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背后凝聚的是实验室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心血与努力,这样的相处之下,实验室的六人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参加竞赛的团队合影(左二为张妤婷)


张妤婷回想起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时候,因着共同的竞赛目标,她和团队的其他同伴们分工协作,争取让每个人都在擅长的领域各司其职。主动沟通、积极跟进、加工润色,张妤婷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整个赛事进程。在最后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答辩效果,张妤婷极力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连续熬了两个通宵”,才和同伴们一起把论文完善到满意的程度。





张妤婷的生活,并不是只有科研的“直流”,她也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天地”,有着与其他人的“交流”。


潜心科研、理性严谨的张妤婷,内心始终有一块最浪漫主义的地方。“很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我是一个‘搞笑女’。”朋友们常常被张妤婷的行为逗笑,身边总是充斥着欢声笑语。当张妤婷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她的朋友们总会在她做完实验后出现在实验室或者是她的宿舍,带她出去玩放松心情,不停地宽慰鼓励她,让张妤婷重新鼓起干劲,电力满满。


在学习和科研的闲暇之余,张妤婷平时也很喜欢运动和听音乐,翻阅课外书。在时间比较富裕的时候,张妤婷还会主动参与一些志愿活动。


在张妤婷的记忆里,让她感到最有意义的是在暑假去到从化参加“三下乡”活动,为从化的小朋友带去关爱和教导。


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却让她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接触到了很多有趣的小朋友。即使活动已经结束,但是和小朋友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参加“三下乡”志愿活动(一排左二为张妤婷)


“能够帮助到他们很幸福,让别人的脸上有笑容——我会感觉特别有意义。”





在张妤婷的人生电路图中,电流的涌动象征着她无尽的求知欲望与坚韧的奋斗精神。她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研态度、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成长为了一个既专注科研、又热爱生活的立体形象。


学习科研之外,张妤婷的多彩日常


张妤婷大学生活的“电流”并非孤立存在,它由无数个学习、科研、竞赛、志愿活动等“元件”并联而成,每一个“元件”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推动着她的人生列车稳步前行。


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困难的无畏挑战、对团队的深厚信任,以及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用心串联起学习、科研、竞赛与生活中的每一个“元件”,不断提升自身的“电流强度”,克服前行路上的一切“电阻”,张妤婷将用持续不断的奋斗让人生的电流永不熄灭。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文案编辑|王伊倩 尹伊君 邝锦良 许康敏

微信编辑|罗迎曦 林俪桥 向文捷

标题制作|孙佳畅

图文校对|付佳玥 楚蕙甄

责任编辑|江美惠 刘姗姗 张哲华 欧阳菲 王璇璇

初哈哈审|张芳

复哈哈审|吴谦

终哈哈审|温志昌


若需转载 欢迎联络

GZHU1927@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