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红圈所都不谈法律服务产品?

郡主CoCo 姚俊倩CoCo
2024-09-15
这是上周和法天使的创始人常金光律师在《合同相对论》的直播里,讨论的一个话题。


我忘记截屏了,然后,同学给我截屏了个恰巧闭着眼的常律,很享受,哈哈哈~常律的提问很有水平,启发了我用更系统的文字来回顾这个问题。

对啊,为啥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法律服务产品大赛,业界这么多人在做,在讨论法律服务产品,唯独,少了红圈所呢?
 
大家觉得奇怪吗?
 
红圈所为啥不标榜自己的法律服务产品做的有多好,也不给自己贴法律服务产品的标签?
 
我直播时给的回答是,因为做产品的方法和行动,已经深入到红圈所的骨髓了,成为了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所以,就不用再去做这个额外的「标榜」动作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用文字,给大家详细且系统地说说,为什么。
 
现阶段,我们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讨论的、做到的、看到的法律服务产品化,就是介绍律师的法律服务「是什么」的产品手册,这是浅层面的法律服务产品化。
 
整理出服务清单,服务流程,做成产品手册,只是法律服务产品化在市场端的一个常见的载体而已。
 
在市场端,这个浅层的认知和做法,只触及了「是什么」的表层问题,而没有触碰客户「为什么」应该买这项服务的深层动因。
 
在作业端,这也没有回应法律服务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法律服务如何跳出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交付做法,做到车间流水线般,有自己的流程作业标准?
 
这是作业端,做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深意。

这里悄悄剧透下,《法律服务产品化落地指引》10w字的手册,我已经进入最后的校对阶段啦,下周就会有打印好的手册~这本指引将首次系统地讨论,如何在作业端,落地法律服务产品化。




红圈所服务的客户更多是大B机构客户,这类大B机构客户内部都有非常专业的法务群体,法务虽然不是决策者,但是推动企业老总做购买决策的核心人物,KP,key person。
 
所以,红圈所的律师,和法务群体打交道很多。
 
对于浅层的,律师的法律服务「是什么」的认知,是不用红圈所再去多费口舌解释的,这群法务客户都知道。即便对于新兴的服务需求,专业人士之间稍微聊一聊,也就清晰了。
 
举个数据合规业务需求场景下的例子,这是我在上市游戏公司做法务的同学和我说的真实场景。
 
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她的公司想请外部律师做整个公司层面的《个保法》合规,而不是针对公司旗下的某个APP做。
 
后者,是他们公司内部法务团队就可以搞定的,简单一些,但是在整个公司层面做《个保法》合规,从制度设计到流程搭建,这一套还是挺复杂的,而且,有第三方提供专业支持和合规意见做背书,更符合上市公司的合规审计需求。
 
于是,她就开始找外部律师,基本上找的都是红圈所,在数据合规领域率先做出名声的顶尖的那几家。
 
我问她:你怎么判断这个所做出了名声,你会想要和他们聊聊呢?
 
她说,无外乎看微信公众号文章、收报告手册邮件、线下参加会议活动,再加上同行的推荐,就可以锁定要询价问方案的几个律所团队了。
 
所以,对红圈所而言,做市场的重要前提,是要让法务这个群体的专业人士,通过这四种渠道,愿意和他们聊一聊,和客户解释他们的法律服务「是什么」,是个细枝末节的后置问题。
 
如果大家有关注红圈所这个群体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看到,他们的更新是非常频繁的,而且,里面的内容,也足够干货,当然,专业性也有点强,毕竟,直接受众是法务居多,大家都是法律人,是可以在专业上聊出深度的。
 
不过,插播一下,其实,可读性,还是可以做的更好的。可能是我们法律人太习惯严谨文书的表达了,但专业性和可读性并不冲突,如果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上做到兼得,会更加好。
 
通过邮件或者线下邮寄的方式,给目标客户发《白皮书》《大数据报告》《年度观察》《大事件回顾》这类手册,这也是红圈所一直在做的事。红圈所编制的这类手册,向来是法务群体会着重研读的重点材料。
 
这就是我一直给大家说的,普法公益类的产品手册。在动手做产品手册,咱们把使用场景给规划好。到底是:
 
1、为了引流,让客户知道我们,解决「why」层面上,客户要来了解我们的服务?如果是的,就做类似《白皮书》这类普法公益产品手册。
2、还是为了谈案,让客户了解我们,解决「what」层面上,我们提供的服务长什么样?如果是的,就做《服务清单》为主的标准介绍产品手册。
3、还是为了报价,让客户信任我们,解决「what」层面上,客户要的服务长什么样?如果是的,就做《报价方案》为主的专属方案产品手册。
 
 
 
再继续说线下会议活动。如果大家朋友圈里有红圈所的律师,估计经常被他们发的各种会议活动刷屏,而且,频率也一般高于其他的律所。在线下活动上发言、讲课,是红圈所合伙人律师的日常。
 
最后,重点说说同行推荐。
 
「红圈」这两个词,是2014年外媒在一篇文章中用到的,不是客户给评出来的,客户这个群体,是不会直接来给律所来画个啥圈的。如果不是同行的持续认可,「红圈」是不可能在圈内传开,发光发热这么久。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红圈所的很多律师,非常乐意去做同行影响力的事。比如,出版专业书籍,参加专业研讨会,用硬核的专业,得到同行的尊重。
 
这是红圈所在市场端的法律服务产品化,多写多讲,让自己的专业被持续看见,获得同行的认可、客户的认可。
 
在作业端,红圈所的法律服务产品化,那也是深入到骨髓里的习惯了。
 
作业端的法律服务产品化,是要打造出法律服务的作业标准,深度基于知识管理。这是一件法律人都知道很重要,都会做,但是基本上99%都做不好的一件事。
 
因为知识管理是个不直接产生市场效益的事,没办法和获客市场行为直接挂钩。大家平时做市场,办案子,已经够忙了,还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看不到效益的知识管理,那是太没劲了。
 
但是,红圈所用近多年积淀打下的市场江山,让他们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投入做这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幕后工作。
 
红圈所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专业IT团队,有自己搭建的知识管理系统,有不做案子专门做知识管理的合伙人来搭建体系,制定制度,落实执行。
 
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类红圈的精品所,律所即便只有不到100个律师,北京和上海2个办公室,但是从创所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专职IT负责人,搭建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我呢,就在知识管理上碰红线了。律所有个制度要求,每个月都必须上报自己在做业务过程中,可以入知识管理库的文件。
 
但当时的我,刚入行,觉得自己写的文件都是垃圾👻,肯定不满足入库的需求,也就没有回复这封邮件。

而后,被带我的合伙人,严厉地说了一顿。他说,即便你觉得自己没有,也要回复,没有两个字,并说明理由。
 
是的,制度很严苛,落实,也很严苛。
 
至此,我对这个知识管理系统和制度,充满了敬畏,小心翼翼地读了这里的管理规则和系统使用规则,而后,又被权限体系吓坏了。
 
因为,我的登录操作,所有在权限这根绳上的合伙人都会收到提醒,而后,知识管理库的文件,是不能随便下载的,需要合伙人的再次单独授权。
 
我登录进去,只能浏览。这让我想起来了被重兵把守的「传世秘方」,哈哈哈~

律师的工作流程,文书模板,经验指引,按照这样一套系统给运作下来,确实,称得上「传世秘方」了。
 
所以,说到这,大家是不是理解了,为啥红圈所都不谈法律服务产品?
 
不管是市场端,还是作业端,法律服务产品化是他们深入到骨髓的日常行为,不用再「多此一嘴」了🤣~

要说红圈所在法律服务产品化的进程中,还有哪些可以继续升级,继续引领这个行业,继续做的更好的地方,我文章里小小提了一嘴。不过,是欲言又止的小小一嘴,囿于我的无咖无位,也不再「多此一嘴」了🤣~

---

 

文末硬广。

 

如果你对产品手册制作感兴趣,想定制产品手册,欢迎和文末扫码和我聊聊哇~


我可以给咱们团队做一次1.5h的《产品手册定位线上辅导》,把咱们定位的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咱们能提供的服务,给讨论明白,而后,咱们规划产品的框架体系,就更加有方向,不会跑偏啦。


先来先得,暂时限量免费开放10个名额,还有最后3个名额~当然,享受这项福利的前提是,你已经在做产品手册,或者已经坚定地瞄准了一个画像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体。

 

我们已经给全国300+律师团队定制过产品手册了,踩过不少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许可以帮到你呢~


对啦,这篇合集文章,也可以收藏下:《法律服务产品手册制作与运用指南1.0版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姚俊倩CoC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