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做了10年的法律服务产品

郡主CoCo 姚俊倩CoCo
2024-09-15


今天,和大家聊聊一位做了10年法律服务产品的行家故事。

 

古城老师的故事。

 

额,不是在古城里的一位老师,而是,这位老师叫做古城。

 

在我带法秀编辑团队的时候,他一直是我们的金牌作者,写了非常多不需要我们怎么去修改编辑的好文。

 

 

 

不过,就是一直没有见上面。

 

就如他这个独特又通俗的人名,让人听着,有种不真切感,仿佛故意隐匿江湖,但又以文扬名。

 

终于,在我开启《寻律中国》这个调研项目后,我在西安驻扎的一个月,见到了他。

 

他和我有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张大脸。

 

昨天在测试直播,有心机的我开了美颜,但仍旧挡不住要溢出屏幕的脸,古城老师毫无防备地入了镜,哈哈~

 

这个让我一直吐槽自己的点,看到了个同类,说实话,得到了慰藉,怪亲切的😜🤣。

 

我驻扎的律所,不是他在的律所,但是他和这家律所的一位年轻律师,在跨所折腾一件事。

 

做汽车行业的的法律服务产品,更具体一点,就是先做西安4S店的法律服务产品。

 

我听着,就觉得很带感。

 

很少有团队能够把行业客户画像,做到如此精细的程度。精细,意味着客户的精准度高,但是,也意味着,要舍弃的客户,也多。

 

于是,我们就开始一起折腾了。

 

一来,他就给我甩了一个印象笔记的链接,里面密密麻麻都是他们前期做这个产品设计的成果。

 

还没来得及消化这类的内容,我就被拉上去做客户调研了。

 

做产品,客户需求先行,不是我们站在律师的视角,先想我们是做股权激励呢,还是做公司治理,而应该站在客户的视角去想,客户到底最急切,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于是,抓住已有客户,去做客户调研,就立马整了起来。

 

这里的客户调研,可不是说,直接给客户发调查问卷这种,轻轻摸一下的调研。而是,走到客户的身边,和他们一起聊业务问题,不聊法律问题的调研。

 

怎么说?

 

先和客户的管理层,开会聊,把握一些方向性的需求。

 

而后,更重要的是,和客户的执行层,一起工作,把握具体的日常需求。

 

管理层开完会,我们仨,就窝在了一位一线小姐姐的办公室里,整了一下午。

 

说实话,不聊法律问题,聊具体的业务问题,还是挺考验我们的,因为,容易聊散了,而且,还容易聊到我们非常不熟悉的跨行知识。

 

但是啊,就得这么做,不了解客户的业务,不理解客户靠什么赚钱,容易在哪个地方栽跟头,我们怎么研发产品,发挥出律师的价值,帮客户降本增效呢。

 

西安的11月,室外已经需要棉袄大衣裹着了,走在街上都要缩着脖子走,但是室内,即便我们把大衣都脱了,还是热的不行。

 

信息密度太大了,我们的讨论把室内的温度点燃了。

 

不能说,这次的客户需求调研有多成功,但是我们仨的笔记是做了满满几页纸,比和管理层开会记得还要多的多。

 

这期间,小姐姐给我们演示了她日常天天要用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囊括了管理、培训、打卡等一系列功能。



小姐姐的办公室

 

我们看呆了,不是说系统有多好,而是,发现这些系统里,有好多我们律师可以把服务嵌入的地方。

 

比如,培训模块。


因为,客户刚遇到了一个全国知名的消费者投诉危机公关事件,处理不善,导致市值缩水了100多亿美元。

 

为了提升4S店的员工合法合规地处理危机公关事件的能力,管理层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仅有视频课,课程学完了后,还要有考试,考试没合格,影响评级、工资和绩效。


而且,不仅有课程,还有落地,公司研发了一套危机公关事件处理的系统流程控制表类的软件操作指引。

 

每个员工,现在被硬性压在这套系统上的时间,更多了。


但小姐姐疯狂吐槽,不好用啊,不想用啊,能混过去就混过去,打卡刷题,都是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大家都懂,怎么作弊。


我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这不是一般的培训需求,也不是一般的危机公关处理需求,这是刚需的刚需啊。管理层想靠系统来更高效更低成本地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但员工们,并不买账。


这里面的内容和形式嘛,确实是应该升级的,而且,做危机公关处理,律师是行家啊。


我们心里都在嘀咕着,解决了客户这个痛点,100多亿美元的市值蒸发,我们这律师费,得收多少了呢?


哈哈,100多亿的法律服务价值,价值连城哇。

 

我们聊到了小姐姐不得不下班了,才折返。回程的路上,晚高峰,我们被堵在了路上,即便律所在的高新区,有着双向8车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窗外的高新区

 

不过,我们的兴奋劲还在,心情没有受到堵车的丝毫影响,继续讨论着产品怎么做。

 

当然,这件产品的落地,并非那么容易,我们也知道。

 

律师擅长处理诉讼、文书,也能讲课,但讲不讲得好,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而且,把律师定制化的危机公关处理的服务能力,沉淀到流程化、标准化的软件系统里,服务一个具体的汽车4S店业务场景,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更本质的原因,就是,人没有到到位。


都是一群律师,从团队架构上,没有专职的市场运营、产品经理,来做必要的非法律类事务,也没有来自汽车行业的人才,贯彻行业场景和行业视角。

 

我们聊了一些通过打电话,给中小企业低价销售常年法律顾问服务的咨询公司的做法。没有啥褒贬,打破律师产销一体的分工模式,挺不错的,但是低价竞争的业态,也确实被加剧了。

 

聊着聊着,一会就到了,我都忘记了还有堵车这回事。

 

这件做汽车行业4S店法律服务产品的事,是他这10年来做法律服务产品化落地的小插曲。

 

他做过劳动仲裁员,也在几家知名的法律互联网公司做过市场运营,而后回归律师圈,继续在律所里折腾法律服务产品。

 

最开始,他做自己擅长的劳动人事法律服务产品,而后,又帮忙打造律所层面的行业化产品,而后,又帮其他团队做产品。

 

这10年来,在法律服务产品化折腾的路上,他反正一直没歇过。

 

律师、仲裁员、市场负责人、运营负责人,多重身份下,他这10年遇到的事、踩过的坑,我是一篇文章也说不完的。

 

如果你想听当事人自己来讲述,那么,欢迎预定今晚20点30分的:


《法律服务产品话001期:10年落地经验,聊聊法律服务产品化的3大痛点和解决方案》


 

在和古城老师商量对谈框架的时候,我11:01和他说,11:03,2分钟的时间,他就给我回复了这么一长段的话。


我都不知道,他的打字速度是怎么跟得上他的思考速度的。

 

果然,是行家啊,亮剑一点都不含糊:

 

 

我复制如下,方便大家mark一下:

 

1、人员障碍

 

法律产品分三端:前端客户需求挖掘以及需求基础上的法律产品设计+中端法律产品市场推广+后端法律产品部署落地。

 

在纯律师的团队,前端客户需求分析和法律产品设计人员缺失,中端法律产品市场推广人员缺失,目前纯律师团队仅仅在后端业务承接消化是有人的。

 

2、资源障碍

 

法律产品是可复制的成功项目,做出之后要通过市场推广“卖给客户”。

 

找到目标客户、对接渠道以及品宣支持,这些事都会涉及到人员资源的调配以及一部分的经济投入,这也是目前做法律产品落地比较缺失的。

 

3、抄袭障碍

 

法律产品推出之后,不免有同行的抄袭。

 

互联网产品的抄袭尚有软著或者专利权的保护,而法律产品的抄袭很难有相应地保护,导致大家都喜欢做出法律产品之后秘而不宣,直接影响法律产品的市场推广。

 

那这些产品化的痛点,应该如何解决应对呢?

 

就不剧透了。

 

今天夜晚20点30分,来《法律服务产品话》直播间,我们一起,「话」出来。


---






---

 

接下来,又是硬广时刻啦~

 

《法律服务产品化落地指引》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将这5年来和300+律师团队,从市场端到作业端,实践法律服务产品化的经验和教训给写出来的成果。

 

 

它也可能是现在市面上第一本系统讲法律服务产品化方法论的工具手册。


具体介绍,请戳:《5年,300+团队辅导经验,总结出法律服务产品化的3个公式》《大周末的早上,想和天南地北的你们说说话


如果感兴趣,欢迎文末扫我微信,私信购买~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姚俊倩CoC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