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3岁独立做律师的第一年,她一天看400份判决书

姚俊倩CoCo 姚俊倩CoCo
2024-09-15


30,所谓而立之年,一旦到了这个岁数,人对年龄的焦虑感就开始加速加剧。


比如,我。

 

再往前走个5年,职场上的35岁门槛,被裁员,非升即走,也是真实存在的普遍现状。

 

但是,今天的主人公,35岁才开始做律师助理,43岁才独立。

 

08年金融危机,她所在的外贸行业被全盘血洗,在这个行业里做了8年销售的她,被迫离开了。

 

这很像当下的疫情,很多行业,正在被洗牌。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个人在职场上如何不下牌桌,在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赛道上找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可能性,很让人焦虑。

 

走出来,可能是一番新天地,没走出来,是万丈深渊。

 

对于普通人而言,选择,太难了。

 

对于当时的她而言,是难上加难。

 

女,33岁,职场对于她而言,可想而知地,拒绝。




如何才能给自己谋到第二条生路?


她跑去读书馆看书,看到了成为律师的可能性。大学读的英语专业,和法律一样,都是文科,而且,做律师,自由,没有原始资本投入压力,越老越吃香,看起来,真是一个值得选择的赛道。

 

不过,如果她在2018年刚独立的档口,再回想自己当时的这个选择,可能会有一番大抱怨。

 

是的,做了7年律师助理,她才下定决心要独立。这期间,她读了研究生,生了孩子,跟着老板,老老实实地做了7年。

 

对了,她一般不叫自己的老板,为老板,她称他为师傅。师傅对她不错,钱给的也还不错,她呆着也舒服,但更重要的是,师傅的执业方向,专注给政府打土地纠纷官司,帮她隐隐约约指明了一条独立后可以走专业化的一个方向。

 

但是,最开始,她是抗拒的。

 

这个领域,太小了。土地纠纷,虽然看起来是个大门类,包含征收拆迁,土地权属纠纷、宅基地纠纷、小产权购买、违法建设、违法用地、强拆、招拍挂拿地开发,但是,师傅只代理政府这一方,而且,这里的资源,也不是自己刚独立就能触及到的。

 

所以,独立的第一年,她开始了探索全新的专业定位可能性。

 

因为英语的固有优势,她想做涉外业务,连续2年都去考了美国加州的司法考试,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女性的性别优势,她想,要不自己去做婚姻家事,不过,在开始了尝试后,她的非典型的豪爽个性,让她非常不能适应这个极其需要细腻情感的专业方向。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她。


18年的初夏,我来广州讲课出差,和她在星巴克聊了一晚上,聊到了星巴克打烊,而后,转战酒店大堂,继续聊。

 

坐在酒店大堂聊得不亦乐的我们,我们俩都是心直口快的妹纸~

 

我当时的KPI,是要挖掘一批能写能讲的作者和老师,所以,我的动力很强。不过,我没有搞清楚,她不忙客户的案子吗?为啥这么想在一个只有律师,没有客户的平台上,发文章,搞事情?

 

原谅当时的我,并未对律师的同行影响力有多深刻的感知。


后来才体悟到,原来同行影响力既是市场获客端案源的一大来源,也是作业交付端律师组建团队的必需品。

 

也是因为,那个时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她并没有和我说起前面的这段经历。

 

原来,那个时候,她真的不忙,因为刚独立,没有案子,还在不断地试错中。

 

不断地尝试新的专业方向,不断地碰壁,但是,她唯一没有变的是,对写作这件事的坚持。

 

从16年开始公众号写作,看她的微信公众号名,也可以看到她的专业化定位试错之旅~

 

多轮尝试之后,她转回到了师傅给到她的专业方向。


不过,她给自己的定位,是代理相对方,也就是民告官中的「民」这一方面,既有居民、村民、老百姓,也有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不谈大的梦想和情怀,咱谈个最实在的,就是大的房企,有钱,给得起律师费,即便是村民老百姓,因为争议标的一般都不小,客单价也不少。

 

虽然说,看似回到了之前擅长的专业方向,不过,专业积累,还是得搞硬搞扎实了,尤其是,换了代理的相对方,屁股决定脑袋,「屁股」不同,「脑袋」也要换换了。


01 为了攒下专业护城河,她一天看400份判决书

 

43岁,独立第一年,如何积累专业护城河?尤其是在自己已经很明显地丧失了先发优势的情况下。

 

青年律师鸡汤和鸡血的这句话,找到弯道超车的方法,在她这位已过中年的青年律师这里,同样很对味。

 

她在做助理律师的时候,把市面上能报的律师培训课程,都报了。即便,这让她入不敷出。不过,好在,她有外贸行业8年的经济基础,第一桶金让她不至于捉襟见肘。


在课堂上,她找到了弯道超车的方法,做裁判文书的大数据分析。

 

于是,她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每天给自己下死命令,必须读上百份判决书,今天看完200份有关土地纠纷诉讼时效的法院认定观点,明天看完广州市法院有关招拍挂拿地开发的案例,后天看300份有关土地纠纷的主体适格裁判文书......

 

最多的一天,她看了400份判决书,直接看吐了。

 

不是形容词的吐,是动词的那个真吐,在厕所吐了好久才缓过劲。

 

裁判文书的大数据,虽然是个弯道,但是极其需要平衡体力和心力,稍有不慎,极容易翻车。

 

这些裁判文书的观点,看过了,还不够,她给自己设定了有输入就一定要有输出的目标。每天看,每天写,总结这些裁判观点,然后发微信公众号文章。

 

当然,这里的输出,有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量,也有抱着能够通过公众号的影响力接到案源的期待。

 

不过,公众号是会来咨询,但是等着案源转化,可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好在,她更看重专业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积累,公众号一直坚持着做了下去。


02 很天真很运气的第一单,她开价5000却收了50w

 

独立后的第一个案子,是通过熟人朋友介绍的。案情很复杂,房地产的老板找到她,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案子要进京申请再审,老板问她要收多少钱。

 

她一下子蒙住了。


如果说,过去在外贸行业做销售,她是很清楚自己手里的货值得多少钱。但是,现在做律师了,如何给自己定价,尤其,自己还是个没有啥名气,独立第一年的小律师?

 

她开口,说了个数字,5000。

 

老板想都没想,问,是不是差旅费?

 

她被老板这么一问,刚好找了个台阶下,提心吊胆地往后面多加了一个0,50000。

 

老板一听,反倒惊呆了,这是他找了这么多律师中,可能是开价最低的律师了。不过,死马当活马医,就让她去试试吧。

 

哪知道,她真的把这个案子的再审申请给立上案了。这个案子难的地方,不在于法律规定,而是在于现实中的司法实践,还没有先例。

 

不过,她靠着自己一股子蛮劲,呆在立案庭不走,把法理和情面都用到了极致,把立案的事给办妥了。

 

房地产老板没有想到她这么厉害,继续委托她把之后的程序也给办了。

 

这次,她的报价,仍旧小心翼翼,加了一个0,变成了50w。

 

老板同样,想都没想,全权委托给她来办了。

 

这算是她开的第一个单,很天真,也很有运气的一单,但是这之后的案源,怎么来呢?


03 如何获取稳定案源,她继续在裁判文书里「掘金」

 

靠熟人推荐,随机性太大,就像靠天吃饭,这种案源的获取方式太被动了。

 

微信公众号,虽然说是主动获取案源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有影响力,要能来案源,得积累到一定的粉丝量,也得等漫长的转化周期,才会有。

 

前期的冷板凳是肯定的。

 

那怎么办?

 

同样是她舍得花钱去外面参加培训学习,拓宽了她的视野和认知。原来,不止专业藏在裁判文书大数据里,案源也藏在这里。

 

找到二审的败诉案件,先从程序上判断是否在6个月再审期限内,而后从实体层面,对案件是否能翻盘做判断,最后,对自己预判翻盘可能性大的败诉方,直接把法律意见书给邮寄过去。

 

与其靠天吃饭,不如主动出击。

 

她又开始疯狂地挖掘裁判文书里的宝藏。接连邮寄了4、5份法律意见书,但都是石沉大海。

 

确实也是有公司主动联系到她,但是,给她的条件很苛刻,不仅自己承担所有的办案费用,而且是全风险代理。

 

她有点绝望,怎么这个看起来的好办法,在她这里行不通了呢?

 

好在,她不是那么容易服输的人。


这之后,她调整了方法,过去,她是只给败诉的「民」,也就是企业这方邮寄法律意见书。但是,这之后,她扩大了受众对象,也给败诉的「官」,也就是政府这一方邮寄。

 

没想到,靠这个办法,真的成了一单。

 

这次,她报价大胆了一些, 报了30w的再审代理费,不过,对方是政府,没有这么多的预算,直接砍掉了一个0。她也没有纠结,毕竟没有案子,有一单,就做起来。再审的程序,她赢了,对方抗诉的程序,她也赢了。

 

后来,这家政府单位,主动邀请她做自己的常法顾问。

 

这个从裁判文书里挖案源的方法,又很长的长尾效应,让她2年前寄出的意见书,2年后还有回响。

 

有一家企业老总2年前没有被她的意见书打动,但是2年后,却主动打电话给她,告诉她,这份意见书,他一直摆在桌上,很后悔当时没有听她的建议,现在,这个案子,还没有完结,想请她做律师。


04 一年投200w,招10个助理只做一件事——《大数据报告》

 

从裁判文书里尝到了专业和案源的甜头之后,她开始了对自己律师生涯的一笔大投资。

 

她狂招了10个助理,一年投入200w,只做一件事,研究土地纠纷有关的裁判文书,制作《大数据报告》。



她公众号里的部分大数据报告合集~

 

这一年,她是血亏的。

 

案源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地来,投出去的钱,只变成了一份份专业的《大数据报告》,还没有变现。

 

而好不容易锻炼起来的助理团队,也全部离职,因为,天天对着海量的裁判文书这件事,太苦太累了。而她,坦言自己脾气也不好,如果助理没有做好事情,她就容易情绪失控。

 

这笔大投资,在这一年可以说是,人财两空了。

 

但,她,一向不是这么容易放弃的人。

 

第二年,她继续投钱,继续招人,改自己的脾气,去外面学团队管理的课程。

 

好在,案源,可以续上了,投资不再是个无底洞。

 

她这一年多时间,持续输出的大数据报告,让她在土地纠纷这个细分领域的名号,成为了本地,乃至全国的同行律师都知道的名号。

 

她带领的福律阁律师团队,连续几年被评选为iCourt法秀金牌作者团队

 

她的师傅,在参加一次同行交流会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徒弟,独立才不到2年,名号原来就已经这么响了。

 

这些《大数据报告》帮她建立起的同行影响力,帮她找到了团队里的技术派合伙人,分担业务的压力,她专心做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技术派合伙人做服务交付。

 

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产品研发,做起了三级产品的规划:

 

 

她组建了专门的市场运营团队,把抖音视频号直播,玩的很溜,设计了不赚钱,但能够保本运营开支的产品:针对个人客户的课程产品、咨询产品。

 

而后,现金流产品,则靠做疑难土地纠纷诉讼。

 

最后,高利润产品,靠做大地产公司,大B机构的招拍挂拿地纠纷。


大客户的客单价和团队的创收,都蹭蹭蹭地往上涨。


这不是故事的终局,也不是完美的童话。

 

大家应该也都记得,当她像无头苍蝇一样,尝试各种专业方向的时候,她不愿意做这么一个极小的专业领域,不仅怕没有资源,对接不上案源,同时,也怕市场天花板太低,一下子就触顶。

 

但是,她最后还是一条道走到黑,钻到了这个极小的领域。

 

即便钻到了这个极小的领域,她对客户群的选择,也经历了一番波折,最开始只想做「民」这一方,后来为了案源,扩展到了「官」政府这一方。现如今,她又回归,专注在「民」这一方,而且,更加聚焦到了大企业客户。

 

对于老百姓个人客户,她一年只挑3个左右有代表性的疑难诉讼案件做,其余的,就只推不赚钱的课程产品和咨询产品,帮助老百姓享受到更普惠的法律服务。

 

如果你想听她自己亲自来讲,这四年多的时间,她如何在一个极小的领域,实践法律服务产品化的经验和教训,欢迎扫码预约夜晚8点30的直播间,我们,直播间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姚俊倩CoC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