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12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为什么不能歌颂暴秦

晓看 Today
 《大秦赋》这部剧集遭遇恶评,成为众矢之的,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秦国从西北边陲的不入流的小国,逐渐发展壮大,“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最终灭掉了周王室和其他六国,统一中国,随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成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但是,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歌颂暴秦的传统,反而一直都把秦当成治理的反面教材,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因此《大秦赋》这部总基调站在颂秦立场的剧集,引发了广泛的质疑。
为什么不能歌颂暴秦?三个原因:
第一,暴秦之所以为暴秦,就在于其统治的酷烈。这不是今天人们的看法,而是有着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为佐证。
比如说,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耕战一体的军国主义国家,老百姓成为国家军事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就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压榨民间的财富,用来满足君王一人的欲望。全国民众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要么为打仗生产粮食,要么参军打仗。
老百姓所受压榨极为深重,几乎没有任何财富的积累,毫无幸福感可言。所谓的军功地主,不过是想象而已。稍不留意,就会沦为贱籍,奴隶。
秦的赋税,主要是田租、口赋、杂赋三种。田租是十分之一,但却按照官府掌握的土地数量来征税,并不是按照你实际生产量来计算,史书上记载,“五口之家论田百亩”,“百亩所产不过百石”,所以,一个五口之家,必须交够十亩的产量,也就10石,约合今天的1吨粮食。以古代的产能,这是个很大的数字。至于你有没有百亩,或者有没有能力耕种百亩,是不管的,每年官吏必然会收走10石粮食。
口赋是人头税,五口之家要交600钱,约合20石,这又是两吨粮食。杂赋就是其他征派的杂项。这三项算起来,至少要占到老百姓年收的三分之二。这还是正常年景,遇到灾荒,或者大规模战争,交给国家的比例恐怕还要高出很多。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戍:服兵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这就是说,秦始皇嬴政统治时期,男子耕种的粮食都不够交饷,女子纺出布还不够做衣服,老百姓家里,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除了税负之外,老百姓还得服近乎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秦朝实行普遍的征兵制。秦的兵役又兼有徭役的性质。凡年满17岁到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守边一年称为“戍卒”,守京都一年称为“正卒”,到县听差,称为“更卒”。
看上去也就一年是吧?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秦征服六国,战争连绵不绝,战士长年在外,根本不可能一年就回家。此外,嬴政还开发了大规模工程项目,长城、秦直道、五尺道、骊山、灵渠等,每一次都征发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劳工参与。天下疲惫不堪。
第二,秦是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下场极惨。
秦始皇好大喜功,很快耗尽了国力,征服六国之后,还继续实行酷烈的统治。山东六国旧贵族和老百姓,都非常痛恨秦朝的统治,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复国。
而秦朝的制度,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秦始皇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为了稳定统治,他开始四处巡游。简单讲就是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展示,以图震慑各国潜在的反抗力量。张良就曾经企图刺杀他。
为什么?杀人太多,积怨太深。仅仅有数的几场大战,坑赵卒40万,此外,在秦朝攻占六国的战争中,一共发生了22场战役,据统计,仅对方被杀军队人数就达到181万,还不包括屠城,以及自己一方的伤亡。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有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尚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
天下三分之二被杀,还不知道收敛,更不休养生息,反而继续其酷烈的统治,这样的王朝,歌颂他就是毫无人性。
秦王也知道自己积怨太深,为秦朝的倾覆埋下了伏笔。所以不得不带着军队到处巡游,但这样,只有赵高和李斯两位重臣。秦始皇死在了外面,就有了沙丘之谋,一个白痴胡亥取代了更加合适的扶苏,继承了皇位。如果不是死在外面,朝堂上还有其他诸多大臣,更有皇族的资深元老,不可能由着赵高翻云覆雨。
随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王朝倾覆的时候,项羽进入秦地,为了给楚国报仇,把秦国留下来已经不多的民众,近乎屠戮干净。所谓的赳赳老秦,经此一役,所剩无几。有秦一族,基本都给秦王朝陪葬了。从盛极一时的统一六国,到全族被屠,不过短短十余年。
知不知道惨字怎么写?
第三,秦王朝对中华文化的破坏极大。
这根本不需要我多说什么,只需要知道,中国文化曾经面临过这么一个至暗时刻。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诸子百家的著作,其实都是在汉代逐渐被人重新发现的,人们从墙里、地窖里、梁上等隐秘的地方,发现了过去的经典。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是一个何等辉煌的思想时代,中国人迄今为止,再也没有达到过那样的高度。幸亏秦二世而亡,不然我们可能都不会知道有诸子百家。即使是这样,在短短的十几年统治期间,典籍基本毁了个七七八八。
有人说秦的功绩是统一中国,其实这个话不准确。周朝本身就是天下共主,有八百年天下,是我们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其他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可以与之媲美。周朝文化繁荣发达,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夫子都这么憧憬的周文化,其实在秦一代几乎尽毁。
更大的问题是,秦从制度文化上取代了周,从而断绝了中国另一条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秦依靠的是征服,建立起大一统的单一制王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授权。而周制,在立国之初,是七十多个诸侯共同推举出来的,被称为天下共主,是获得认可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联邦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赋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
所以,无论从治理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秦朝历来都是大一统王朝的反面教材,大家分析研究最多的,是如何避免秦的教训,与民生息。而历史上的盛世,也更多是诸如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或者非常宽松的贞观之治,又或者是清朝初年的摊丁入亩,永不加赋,这都是从秦王朝吸取的教训,而成就了彪炳史册的诸多盛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不是说不能创作秦王朝的影视剧而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以及创作立场。既要看到秦王朝强大无匹的组织力动员力,也要看到其弊端所在,不能一味赞扬,更不能违背历史事实,编造出一个仁厚的秦王嬴政来。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