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研究揭秘:什么时间段进食有利减肥?丨一周科技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2024-09-05
 8.4‍‍知识分子The Intellectual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1

一天中哪个时间段限时进食更有利于减肥?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限时进食(Time-Restricted Eating,TRE)是一种把进食限制在一天中特定时间内完成的饮食方案,有助于调整机体代谢。但是,限时进食对减重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7月28日,哈佛大学医学院Frank A. J. L. Scheer团队在《肥胖》(Obesity)杂志发表了题为Time-restricted eating affects human adipose tissue fat mobi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发现,与正常饮食人群相比,上午限制进食(eTRE,8:00~12:00完成全天进食)和下午限时进食(dTRE,16:00~20:00完成全天进食)均能提升人体脂肪动员水平,加速脂肪分解。两种限时进食模式相比较,上午限制进食在24小时时间窗口期的脂肪动员能力更强,尤其是在夜间熟睡期间。也就是说,如果想通过限制进食达到更有效的减肥效果,最好能在中午12点之前将一天的饮食完成,其他时间不要进食。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oby.24057


2

SARS-CoV-2在野生动物中广泛存在

图片来源:pixabay.com

SARS-CoV-2在人类中的广泛感染已导致多起动物传播事件。虽然人们普遍认为SARS-CoV-2的野生动物宿主范围会比较广泛,但已报道的动物感染都发生在家畜,野生动物只有一种——白尾鹿。近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生命科学系Joseph R. Hoyt团队对23种野生动物进行了SARS-CoV-2采样,并研究了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对病毒传播的影响。该调查在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间进行,采样地点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特区。研究人员在包括鹿鼠、弗吉尼亚负鼠、貉、土拨鼠、东方棉尾野兔和东方红蝙蝠在内的六种动物中检测到SARS-CoV-2的RNA。此外,该团队发现,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的野生动物的SARS-CoV-2血清阳性率是人类活动较少地区的三倍。其中从九个动物个体中获得的SARS-CoV-2基因组序列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七个Pango谱系一致,说明最近至少发生了七起SARS-CoV-2从人传到动物的事件。相关论文于7月2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9891-w


3

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新方法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废旧锂离子电池(LIB)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塑料的处置和管理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近日,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尹华意团队开发出一种协同热解方法,可在一个密封的反应器中使用废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和废LDPE塑料来实现锂和过渡金属的分离。此外,该团队还通过LiNi0.6Co0.2Mn0.2O2和LDPE的共热解制备出纳米级NiCo@ CNT碳纳米管新型结构。NiCo@CNTs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Eonset=~0.85 V)和通过电化学还原氧气生产H2O2的高选择性(~90%)。从机制上讲,NiCo@CNTs的高性能可以归因于NiCo纳米合金核心和具有丰富含氧官能团(如-COOH和C-O-C)的CNT。总体而言,尹华意团队为各种废弃LIB和LDPE塑料的升级回收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绿色的方法。相关论文于8月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0679-1


4

气候变化使肠道病毒感染爆发更频繁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众所周知,夏季是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在内的肠道病毒属病原体传播和感染的高发期,这表明温暖的天气与病原传播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近日,美国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achel E. Baker团队评估了肠道病毒传播的环境和人口驱动因素,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肠道病毒传播的影响。该团队主要调用了美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前的数据,以及中国和日本已知会引起手足口病的EVA71和CVA16传播数据。通过建模和统计,研究人员发现,尽管人口因素,特别是儿童上学学期时间对病毒传播很重要,但肠道病毒传播似乎与温度呈正相关。该团队还使用耦合模型来模拟21世纪末中国各省气候变化下的未来肠道病毒流行疫情:流行规模将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加,在最坏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如河南)的疫情峰值可能会增加40%。相关论文于7月3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0936-3


5

2050年中国将会有多少老年痴呆症患者?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慢性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给社会和医疗带来巨大的负担。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一共约有516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其中中国约有1310万。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年均社会经济投入约470亿美元。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廖婧团队通过数据模型估测了我国2050年老年痴呆症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按照2.9%的增长趋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有6630万人左右罹患老年痴呆症,占50岁以上人口的10.4%。如果增长趋势不变(0%)或降低(-1.0%),2050年,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规模将分别为4390万和3750万。总之,通过公共卫生干预来降低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量十分必要。相关论文于7月30日发表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4.101158


6

孕期高脂饮食或可影响胎儿心脏发育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研究显示,饮食摄入不平衡,如怀孕期间的高脂肪饮食(HFD),与后代的不良结局有关。从机制上讲,食物摄入不平衡引起的代谢应激改变了表观遗传调节因子的功能,导致胚胎转录输出异常和先天性疾病。近日,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医学院Yun Huang团队发现,母体暴露于HFD会导致妊娠小鼠的代谢变化和发育15.5天的胚胎出现非致密性心肌病(NCC),同时伴有胚胎心脏组织中5-羟甲基胞嘧啶(5hmC)水平降低和染色质结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孕鼠补充维生素C可以缓解上述有害影响。通过遗传学方法,该团队进一步证明了维生素C在HFD条件下的心脏保护作用可归因于Tet酶活性的增强。该研究表明了母体饮食,特别是HFD或维生素C,与早期心脏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均衡的母体营养对健康胚胎发育的重要性。相关论文于7月31日发表在iScienc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i7438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知识分子》公众号,会错过每日科学新知!星标《知识分子》,紧跟前沿科学,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吧!


  请戳上图卡片添加星标


关注《知识分子》视频号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内容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识分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