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崇伯:印尼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

吴崇伯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1-02-02

作者简介:吴崇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3年第1期(总第59辑)。

好景不长的粮食自给 
印尼拥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能够一年多熟。自7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力争实现粮食增产与自给,通过引进高产品种和改善灌溉设施,粮食产量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间翻了一番,终于在1984年实现粮食自给目标,摘掉了世界最大大米进口国的帽子,被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形容为创造了一项白米奇迹。然而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以后,印尼的大米生产频频亮红灯,粮食自给受到挑战,粮食安全面临威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可耕地转变为工业和其他用地。从2003-2008年在印尼21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中有12.1万公顷转为非农用地,2008-2009年又有2.7万公顷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其中土地最肥沃、向印尼全国供应大米65-70%的爪哇岛,每年流失的耕地面积达7000公顷,为此每年至少减少100万吨的稻谷产量。全国粮食单产徘徊不前,粮食生产跟不上消费的增长,大米储备1994年降到最低点,印尼粮食自给仅维持10年,就不得不从1994年开始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1995年粮食进口量达290万吨。印尼1998年稻谷产量4750万吨,比1997年的4938万吨减少3.6%。由于稻谷产量下降,印尼国家后勤事务局在国内收购到的大米1997年达194 .9万吨,1998年骤减至24.9万吨,是25年来的最低点。1998年印尼原计划进口大米330万吨,后实际进口460万吨,比1997年增加78%,创历史最高记录。2001-2003年,印尼平均每年进口大米200万吨,2003年进口大米300万吨,占总需求的9%,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5年印尼的大米产量3225万吨,仍无法完全满足国内居民3280万吨的消费需求,2007年进口大米150万吨。2008年印尼稻谷增长5.46%而达到6028万吨,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2009年稻谷产量增长1.13%而达到6093万吨,稻谷生产出现新的高峰。由于各种原因,近3年来印尼的水稻产量起伏不定。2010年稻谷产量为6647万吨,而2011年则降至6576万吨。印尼中央统计局最新预计,2012年印尼的稻谷产量将达到6859万吨,增长4.31%。这些年印尼政府为了确保大米充足供应,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2010年进口大米108万吨,其中从越南进口80万吨,从泰国进口28万吨,2011年印尼共进口150万吨大米。
其他粮食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糖等,年年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要。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小麦不适宜在印尼种植,印尼为亚洲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全部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小麦需求。印尼国内的小麦进口每年500万吨左右。2011年进口小麦520万吨,2012年或最多进口580万吨小麦,因需求增加且新开三家面粉加工厂,其中70%的小麦供应来自澳大利亚,30%来自加拿大和美国。随着世界市场小麦价格的飙升,政府决心将于2014年降低该商品的进口至20%。印尼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是全球第十大玉米生产国,但近年国内玉米需求增长更快,致使玉米仍需从国外进口。2010年的进口量为150万吨,2011年上升到200万吨。印尼2010年大豆产量90.8万吨,国内最近6年大豆消费量每年均在200万吨以上,因此每年有超过120万吨的缺口需从国外进口弥补,主要从美国和阿根廷进口。从2010年开始,印尼农业部为了支持政府大豆自给自足计划,为推动国内大豆生产,将限制大豆进口,预计国内大豆产量至2014年将提高20%。 
力促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和储备,确保粮食安全 
印尼是世界第4大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为加强印尼国家粮食供应,2010年3月印尼宣布了新的农业发展五年计划,根据计划,政府将通过保护和扩大主要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产量,为良种、肥料以及农业机械等提供补助或津贴,搞好农业气象配套服务,提供种植信息等一系列措施,继续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政府还将大米、大豆、玉米、白糖、牛肉等5种农畜产品列为农业生产的优先发展项目,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列入15年中期建设的规划中,以争取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印尼政府还提出,在大力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扩大出口,将印尼打造成世界级的粮食生产基地。
稳定粮食价格,保证市场供应,提高粮食自给率。稳定国家经济是印尼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2011年印尼通过发展育种中心,向农户提供优质种子,指导农民科学耕种以及增加稻米播种面积约7万公顷等措施,将稻谷产量从2010年的6598万吨提高到6880万吨,玉米产量从1785万吨提高到2200万吨,大豆产量从90.5万吨提高到101万吨。2012年年初,印尼政府提高稻米收购价格,从原来每公斤5060盾提升为6600盾,以刺激农民种稻积极性;加强监督,切实有效保护耕地,将10.4639万公顷的荒地和非保护性土地开垦为可耕地,用于种植大米、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印尼农业部将投资7800亿盾,在苏拉威西、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爪哇、西努和东努发展粮食生产。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把粮食价格稳定在正常水平。印尼政府计划提供3万亿盾的储备金,其中1/3用来保证粮食供应,1/3用来稳定粮价,剩余1/3着重鼓励种子和化肥供应,以及向农民提供农业保险。此外,印尼国企部制定的《依靠国企提高粮食产量行动》将于2012年付诸实施,已有3家国企计划在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苏门答腊等外岛开荒造地10万公顷,用以种植稻谷。上述国企还将在爪哇岛之外的其他岛屿租用总面积达57万公顷的土地用以种植稻谷,租用26万公顷土地种植玉米,租用5万公顷种植大豆。
印尼还通过粮食多元化和减少人均大米消费量等措施实现政府粮食自给目标。印尼是世界第三大稻米生产国,也是大米消费大国,印尼全国年均消费大米3000多万吨。据该国水稻专家介绍,印尼年人均消费大米超过120公斤,超过了中国的年人均90公斤。印尼政府开始提倡老百姓选择大米之外的碳水化合物食品作为主食,如甜马铃薯、玉米、木薯、高粱等,既可平衡营养,又可减少对大米的需求。2010年印尼政府组织了“一天不吃大米”的活动,由第一夫人阿妮·班邦·尤多约诺作为宣传大使的海报贴满大街小巷,呼吁老百姓减少大米食用量;印尼农业部也制作了电视短片,教育民众。同时,政府还推出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多种植蔬菜和水果。食物多样化是未来印尼社会的必然趋势,尽管对多数印尼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加强印尼国家粮食供应,稳定国内市场大米价格,苏西洛总统2011年下令落实9项措施,包括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控制大米和食油等的价格;通过调控进口或出口税,把粮食价格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保持足够的储备量;保证政府,包括国家后勤事务局拥有充沛的粮食储备量,避免投机行为;提高国内粮食产量和质量;促进家庭和地区粮食生产;依据法律制度防止非法进口和囤积粮食;研究制订保护耕地的措施,避免其转化为非农业生产用地。
不断增加战略性农产品的国家储备,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并增强应对粮食危机挑战的能力。为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的充足,保持足够的大米储备,印尼农业部制定了今后5至10年内大米储有量最少保持在1000万吨的指标,而目前储有量只有约400万至500万吨。印尼希望利用充足的国家粮食储备,避免出现投机现象,同时有了充足的国家粮食储备政府可直接干预市场,控制大米和食用油等主要食品的价格。 
中国杂交水稻为印尼粮食自给带来新希望 
印尼土地肥沃,具有非常好的水稻种植发展前景。该国种植面积超过1300万公顷,但过去主要采用印尼当地水稻品种,每公顷平均产量仅为5吨左右,每年需进口近百万吨大米。2005年以来,除传统的普通水稻外,印尼政府也逐渐放开了杂交水稻市场,杂交水稻进入了谨慎开发的阶段。由于杂交水稻种子成本较高,农民资金有限,自2007年开始,印尼政府采取“政府全额埋单、农民报名领取”的杂交水稻推广政策。印尼注重从国外引进水稻新品种,尤其是中国的杂交水稻。目前,印尼政府已审定杂交水稻品种80余个,其中60余个来自中国。而在印尼政府发放的杂交水稻种子中,90%以上也是采购自中国。如印尼阿尔达格拉哈集团与中国四川国豪种植业公司2004年开始合作,发展杂交水稻。2005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得到印尼政府的支持。四川国豪种业有限公司杂交水稻种子在印尼进行多年的试验种植,先后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进行试种,都获得全面丰收。即使在印尼轻度盐碱化土地进行种植,产量也能达到9-10吨/公顷。采用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后,印尼水稻产量提高到8-9吨/公顷,增长80-100%。印尼希望中国杂交水稻能够继续在印尼推广并扩大种植,为增加印尼稻米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袁隆平杂交水稻也已经在印尼一些地区进行试种,并取得良好的进展。2008年12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援印尼杂交水稻技术合作项目换文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由中国商务部提供援助款,中国商务部和印尼农业部监管,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和印尼农科院联合执行,目的是通过在印尼进行杂交水稻技术试验示范,组织印尼技术人员到中国参加培训,在印尼选育更加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帮助印尼发展杂交水稻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粮食增产。项目执行期为2010年至2013年。
自2010年起,隆平高科项目专家组正式进驻印尼。经过一年多的实施,杂交水稻技术已在印尼日惹特区、北苏门答腊、楠榜省、南苏拉威西、西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东爪哇、万丹省、中爪哇、西爪哇等地试验成功,获得当地农业官员与百姓的认可与好评。2012年2月24日,印尼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举行了中国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示范验收会。经过现场收割现场称重,中国杂交水稻的产量为每公顷9.76吨,远远高于当地水稻的产量。隆平高科正立足长远,以扎实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打入印尼市场。他们还在积极和印尼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并在印尼不断研发更加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杂交水稻品种。
印尼是传统水稻栽培大国,印尼水稻栽种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其气候条件也适合水稻生长。长期以来,由于优良品种、高产栽培、农田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印尼水稻单产一直徘徊在比较低的水平,至今平均单产仍徘徊在每亩350至400公斤的水平上,远低于中国平均600至700公斤的水平。印尼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为本国水稻的大面积高产栽培创出一条新路。2011年,印尼使用杂交水稻种总量7500吨,推广面积50万公顷,占不到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如果能使用合适的杂交水稻品种,结合高产栽培技术,增产潜力巨大。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印尼推广使用后,可大幅度提高印尼水稻单产,巩固印尼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印尼希望通过与中国开展杂交水稻的研发使印尼水稻产量增至 9-10吨/公顷,在2015实现粮食自给。

《经济学家茶座》87辑目录
俞炜华:长城的战略价值
党印:地铁安检面面观
寇宗来:漫谈中国足球
陈心想:经济学的德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