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宁桦:“研究什么”比“怎么研究”更重要

钟宁桦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1-02-02

作者简介:钟宁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7年第4期(总第78辑)。

作为经济学者,我们身处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重大问题不断涌现。然而,对于很多重大的问题,高质量的经济学研究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严重滞后。就笔者所涉猎过的几个问题,比如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企业债务的构成等,笔者都有相似的感触 —— 缺乏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即我们连基本的事实都没有搞明白。
而另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有关中国经济的论文被生产出来。但客观地说,其中高质量的研究较少,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的导向。不少年轻的老师和博士生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完成C刊发表的任务,而他们所相信的是,“要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这样才可能在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于是,就花时间去学习一些现有文献中的理论或者计量的模型,然后“套用”到某个我国的经济问题上去。其中,或是将理论模型构建在非常简化的、严重偏离我国实情的假设上,或是反复捣腾数据、“做出”一两组支持性的实证结果。这些论文宣称的贡献都是“首次使用某个方法来研究某个问题”。然而,由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本质了解很浅,这类论文读来几乎不能给读者带来任何认识上的提升;其中的结论,虽然看似由严密的推导或者复杂的模型而来,但往往是不可靠的。这类的研究,对于作者本人以及对于我国整个经济学界而言,都是浪费与宝贵的人力资源的错误配置。
笔者在很多场合都强调,“研究什么”比“怎么研究”更重要。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回答现实中重大的、复杂的经济问题;而好的研究,就是要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正如前文说述,我国的一些重要问题,连基本的事实都不清楚,所以其实并不需要用到复杂的方法。笔者近期的论文,其中越来越多的是使用画图来描述事实。比如,笔者发表在《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上的一篇拙作《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其中大概就有近二十张图。其实,以中国学生的聪明和勤奋,学习模型、程序或者技术都是相对容易的。而提出一个真问题、好问题、并通过踏实的研究分析提供真正的洞见,却是稀缺而又弥足珍贵的。

《经济学家茶座》87辑目录

王跃生:经济学的“术”与“道”

陈心想:经济学的德性

高明华:创新能力与创新欲望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皮建才:经济学需要关注什么类型的现实?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