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诚:经济学论文与评价标准争议

王诚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3-08-27

作者简介:王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原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8年第4期(总第82辑)。


无论是谁,只要涉足经济学的天地,就开始被一个基本问题所困扰:怎样才算是一篇好的经济学文章?因为常常是昨天才看了一篇觉得很好的文章,今天就可能被其他人批驳得似乎一无是处。而前一阵还被媒体批判的“有毒”文章,今天有可能就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的“楷模”。正所谓:十个经济学家就有十二种观点,让人无所适从啊。

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于经济学论文的评价标准问题,该问题至今还没能解决。之所以引起入门不久的经济学学习者的惊异,盖因为人们把号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明珠的经济学与一些成熟的科学学科如物理学和化学来比较。没有人会在物理学中质疑水在正常大气压下零度结冰的判断,也不会有人指责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但是在经济学中,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没能解决关于效用和剩余价值等基本概念的争议,关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等基本判断的对立,关于经济周期形成原因和过程等基本经济机制的争端。虽然现实中人们往往通过权威观点、经典论述或甚至上级部门的统一规定来从表面上解决问题,但是关于经济学评价标准问题迄今并没有真正解决。在此问题上的争议,一般认为来源于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社会”因素。

然而,按照新剑桥学派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思路,经济学论文的评价标准除了一般学术论文必需共同遵守的概念明晰、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写作规范等等标准以外,其余评价标准上的争议本质上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人们不同的经济价值观。即形成人们所追求经济目标的关于真善美的主观判断,包括幸福、快乐、独立、自由、服从、平等、和谐、斗争等等,这些价值判断直接决定人们的行为或行动方式的差异。比如,同样面对经济危机,相信人类会走向大同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或相信人类总体上处于正和博弈的价值观,会认为危机总是暂时的,通过克服一次次危机世界经济总体上会变得越来越好。而相信人类总是处于不同的零和、负和博弈中的价值观,会认为不同种族、民族、阶级、阶层、文化人群、社会成员、甚至家庭成员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会因为阶级阶层成员地位等的不同而截然不同。所以经济危机就可能是不同层次人群矛盾和斗争的大爆发,人们在危机中需要把对立面消灭掉而实现其“自己人”上台的“改朝换代”,或者落得同归于尽的“世界末日”。显而易见,建立在不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各个经济学流派(广义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否定的,不会存在一致的经济学评价标准。因此,如果确实想要达成一个经济理论评价标准,最起码大家先要统一价值观。

二是,来自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认识方式差异。如果说“活下去”是各式各样经济生活的共性,“怎么活下去”则是对于经济世界不同认识方式的共同出发点。古代社会曾经长期以为经济生活由天神魔怪主宰,于是通过祭祀天地、活人畜牺牲、拜水求雨、以咒语赶病驱邪等方式力求认识世界和改善经济生活。近代商业社会曾经出现认为货币越多则国家越富裕的货币拜物教,结果导致政府滥印钞票和国家陷于严重通货膨胀的恶果中。近代科学认识方式的出现及其成就才逐渐统一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包括经济世界的认识。如果说,科学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主观独立于客观,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不足之处则是几乎没有科学理论认识的元素,只是通过对所谓先知或先王的言说加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渠道来认识世界,加上与推崇王权相关的模糊主义(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神通不可语达)泛滥。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不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也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再出发。尽管必须坚持经济学认识方式的实践标准或科学标准曾经一度成为评价经济学论文水平高低的共识,但是后来,“先王标准”、“上级标准”、“行政标准”、“经典标准”、“派系标准”、“眼前利益标准”等等又卷土重来,使得人们对于经济问题的学术研究莫衷一是。根本问题在于,“实践”这一概念在经济学的认识中还不够深入和透彻。由于实践是每分每秒以各种具体形式表现的,因此需要研究者从具体到抽象,以高度提炼的概念和机制来描述实践的主体。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需要把今天的经济研究建立在过去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由于实践是人类长期探索的过程,因此经济分析不能脱离对于历史现象的关注。由于实践不仅是一人一地的实践而更多是一定时空中千万人的实践,所以在经济分析中需要有抽样调查、数据采集、经济统计分析,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析。由于实践是分为成功的实践和失败的实践,为了总结成功和防止再失败我们还需要有机结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逻辑分析、数理分析和计量经济学分析,以发现典型化事实和经验规律,如此等等。可以说,正是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学的基本样态。

除了上述在正式学术媒体上反映的排斥“实践标准”的种种不同标准观念外,近年来在比较活跃的网络媒体上,各种不规矩甚至奇葩的“经济学论文”更是“吸引眼球”,公然违背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底线,以至于误导民众并且泛滥成灾。一种奇葩论文是与2018年新出现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相关,即“杠精”。该词本来是指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即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先反驳挑刺,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别人内容对错而持续反驳,通过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涉及经济问题时,杠精类文章还往往采取经济学论文的形式,抓住别人文章的一些枝节问题大加讨伐,或者为了批倒别人的文章而断章取义、旁征乱引,其实杠精类文章既无一以贯之的良知,也无切中时弊的实感,只是为了抬杠而已。另一种奇葩论文则是无中生有,对于严重违背经济生活常识的现象进行“研究”,还常常自诩为研究创新。例如,关于银行行长的脸宽度对于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关于消费者的腰臀比对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关于车牌摇号制度降低城市生育率水平的研究;关于人体气功外气促进水稻优化和实现农业丰收的研究;以人体特异功能的低成本优势促进国防发展的研究;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用于开发矿产资源经济的研究等等。还有一种奇葩论文,是瞄准社会流行的不良情绪,以道听途说、随意揣测、无旁证的野史来“论证”一些非常极端观点,以满足在网络上发泄不良情绪的需要。例如遇到诸如“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制度的形成”一类经济问题时,不是冷静看待和全面分析,而是全盘否定并且从所谓动机不纯到意识形态毒害上加以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这类论文看似在说理,但往往背离学术论文应该理性研究和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基本原则。这些没有经过经济学专业编辑看过而发表出来的所谓“经济学论文”,当作笑话看看也未尝不可,但其危害却在于与某些畸形教育相结合而“认真的”误导了民众。

三是,来自对所谓的世界本体观察上的分歧。除了通过不同方式认识世界以外,人们关于世界的本体究竟是什么这一方面也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人们在关于经济现象本质问题上的争议。虽然大多数学者包括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现象从表面到本质都是物质的可知的,但以国内老子为代表的二元论(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国外的以康德为代表的二元论学者认为,人们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面,而事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没人能够知道。现代经济学的创立者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观点,就被认为来源于存在着一种人们无法认知和无法支配的客观力量的思想,认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顺应这样一种客观力量。

虽然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已经被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是其背后的二元论哲学思想则长期被人们存而不论,直到近百年来特别是最近十来年影响越来越大的量子力学的传播,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经济现象背后的实质究竟是什么。量子力学发现,尽管人们是通过五官即视、嗅、听、味、触觉来观察这个世界,当五官感受到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然而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认识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物质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的物质是“宏观”的(请注意这里的宏微观与经济学用语的含义不同),是可以感知到的,是经济现象构成的主体。第二层面是“微观”的物质,即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感知到、测量到的现象,比如今天通过使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才能分析到的一些经济现象。物理学上的原子、分子、蛋白质、一亿光年以外的星球等等也类似。第三个层面是“超微观”的物质。对这一类,物理学上只能进行理论推测和实验验证,但是不知道它们在观察上是什么,包括量子叠加态、光子运动等。尽管知道一个量子系统中原子的粒子围绕质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是很难通过直觉来理解,这就是超微观世界。经济现象也是如此,可以推测经济运行肯定受到超微观力量的影响,因为从逻辑上讲超微观世界形成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又形成宏观世界,但是经济学界还不知道对此如何着手研究。本人想到可能的研究方向有:(1)经济行为的主体是人,那么驱动人发生经济行为的脑神经反应及其超微观力量有哪些,影响机制如何?(2)经济资源来自时间和空间,那么不受任何空间约束(也有认为不受时间约束)的量子纠缠怎样影响到经济主体的生命力以及经济资源的可获得性?(3)已知的物质质量在宇宙中只占5%,其余95%左右的物质存在形式我们还不知道,物理学叫它们暗物质和暗能量,那么正如对待“消费者剩余”等概念一样,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分析和发现暗物质及暗能量的影响力?

尽管经济学对于本体论的新观察研究甚少,但是不同学者对于经济现象本体认识的分歧仍然反映在关于理论评价标准的争议上。一类观点认为经济世界依旧按照传统力学的均衡模式运行,经济主体基本上仍然采取的是机械反应的行为方式,认定有限理性等心理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仍然是很小的,所以推崇均衡模型分析的评价标准。另一类观点认为外部世界的随机性、随意性、不确定性都对经济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客观经济现实是难以认清的,优秀经济理论不在于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现实,而是在学术完善性上获得一种更好的启示。所以,逻辑严谨性和内容自洽性等学术标准是更值得推崇的评价标准。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种不太恰当的思想倾向,即认为既然量子力学发现95%的世界仍未可知,那么早期人类关于天神魔怪主宰世界及其通过祭祀天地、活人畜牺牲、拜水求雨、以咒语赶病驱邪等等迷信的做法很可能就是合理的,值得现代人去仿效。例如,主张通过给父母针灸隔空传导到孩子以解决孩子有病而又害怕针灸吃药的问题,主张通过气功解决我国国防领域尖端问题等等。应该强调,对于95%的未知世界,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科学和实践的方法去一步步认识,而人类的实践历史已经明确否定了的关于迷信、空想和邪教一类的想法,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以前,不能盲目地回到过去或者采取过激的政策,以免从小的方面说给个人带来愚昧和痛苦,从大的方面说给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灾难。


《经济学家茶座》87辑目录

松木:学术研究中的“经济原则”

朱富强:请把经济学作为“为己之学”来研究

刘毅: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价

钟宁桦:“研究什么”比“怎么研究”更重要

李海舰:改造我们的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